
宋 代哲學家 張載 于其學堂東牖所書的銘言。 宋 朱熹 《近思錄》卷二:“ 橫渠 學堂雙牖,右書‘訂頑’,左書‘砭愚’。 伊川 曰:‘是起争端’,改‘訂頑’曰‘西銘’,‘砭愚’曰‘東銘’。”後因以泛指道學先生的箴言。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徐淵子詞》:“ 竹隱 徐淵子 似道 ……初官為戶曹。其長方以道學自高,每以輕脫目之。 淵子 積不能堪。適其長丁母憂去官, 淵子 賦《一翦梅》雲:‘道學從來不則聲,行也‘東銘’,坐也‘西銘’,爺娘死後更伶仃。’”
東銘是北宋理學家張載所著《正蒙·乾稱篇》中的一篇哲學短文,與《西銘》并稱,主要探讨儒家倫理與修身之道。該詞由“東”與“銘”組合而成,“東”指方位,暗含“起始”“顯明”之意;“銘”為文體名,用于規誡自省,合指以東方為象征的修身訓言。
《東銘》出自張載晚年著作《正蒙》,後由其弟子編入《乾稱篇》。張載作為關學創始人,主張“氣本論”,強調道德實踐。《東銘》與《西銘》分立兩章,分别從微觀言行與宏觀倫理切入,構建儒家修養體系。
《東銘》以“戲言出于思,戲動作于謀”開篇,強調日常言行的嚴謹性,主張“惡止于身”“過雖在人,如在己”,要求個體言行需符合禮義,避免輕率失範。其核心思想是“慎微”,即從細微處約束自身,實現道德完善。
張載通過《東銘》提出“變化氣質”的修養觀,認為人需通過克己複禮,将自然氣質轉化為道德自覺。這一觀點與《西銘》“民胞物與”的宇宙關懷形成互補,共同體現儒家“内聖外王”的理想路徑。
《東銘》對言行責任的強調,在現代社會可引申為個人誠信與公共道德的培養依據。相關研究多見于中國哲學史著作,如中華書局版《張載集》及《宋明理學研究》等權威文獻。
“東銘”是宋代哲學家張載在其學堂東側窗戶上所書的銘言,原名為“砭愚”,後經程頤建議改為“東銘”,與“西銘”(原名“訂頑”)并列,成為理學經典文獻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與背景
張載(世稱橫渠先生)在學堂兩側窗戶分别題寫“訂頑”(西牖)和“砭愚”(東牖),後程頤認為這兩個名稱可能引發争議,遂将其改為“西銘”和“東銘”。這一改動體現了理學對修身養性的重視,避免言辭過激。
内容與含義
後世影響
南宋朱熹将《東銘》《西銘》收入《近思錄》,使其成為理學重要文獻。後世常以“東銘”泛指道學家的箴言或修身準則。
現代釋義
現代語境中,“東銘”一詞多用于學術讨論,特指張載的這篇銘文,或引申為具有深刻道德訓誡意義的文本。
注意:部分詞典(如)将“東銘”解釋為“紀念某人或事件的東方銘文”,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罕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
阿衡邊傍鼈令肸向垂示叢篁麤強玳瑁蟬德垣宮丁令威低濕斷井頹垣方罫犯由非直分彊高嘯寒梅含英咀華宦家化像胡扯八溜洄旋佳冶解饷寖盛禁侍狼號鬼哭連理杯蓮嶽靈後衖堂龍腰扪搎民族區域自治磨豆腐凝霭凝邃跑風皮闆兒辟面屏寂拼死清杯窮素驅剪宂職三色堇生産力省疾神團推轉頑梗不化惟命是聽微象脗合香積廚顯陟校覈協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