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東銘的意思、東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東銘的解釋

宋 代哲學家 張載 于其學堂東牖所書的銘言。 宋 朱熹 《近思錄》卷二:“ 橫渠 學堂雙牖,右書‘訂頑’,左書‘砭愚’。 伊川 曰:‘是起争端’,改‘訂頑’曰‘西銘’,‘砭愚’曰‘東銘’。”後因以泛指道學先生的箴言。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徐淵子詞》:“ 竹隱 徐淵子 似道 ……初官為戶曹。其長方以道學自高,每以輕脫目之。 淵子 積不能堪。適其長丁母憂去官, 淵子 賦《一翦梅》雲:‘道學從來不則聲,行也‘東銘’,坐也‘西銘’,爺娘死後更伶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東銘”是宋代哲學家張載在其學堂東側窗戶上所書的銘言,原名為“砭愚”,後經程頤建議改為“東銘”,與“西銘”(原名“訂頑”)并列,成為理學經典文獻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來源與背景
    張載(世稱橫渠先生)在學堂兩側窗戶分别題寫“訂頑”(西牖)和“砭愚”(東牖),後程頤認為這兩個名稱可能引發争議,遂将其改為“西銘”和“東銘”。這一改動體現了理學對修身養性的重視,避免言辭過激。

  2. 内容與含義

    • “東銘”原為“砭愚”,意為“針砭愚昧”,強調通過自我反省與道德實踐克服愚鈍。
    • 與“西銘”的“訂頑”(糾正頑劣)形成互補,共同闡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的理念,主張内外兼修。
  3. 後世影響
    南宋朱熹将《東銘》《西銘》收入《近思錄》,使其成為理學重要文獻。後世常以“東銘”泛指道學家的箴言或修身準則。

  4. 現代釋義
    現代語境中,“東銘”一詞多用于學術讨論,特指張載的這篇銘文,或引申為具有深刻道德訓誡意義的文本。

注意:部分詞典(如)将“東銘”解釋為“紀念某人或事件的東方銘文”,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罕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銘》詞義

《東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東方的銘記”或“東方的銘文”。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東”和“銘”。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字典,我們可以将《東銘》拆分為兩個部首:一是“一”部,代表“一”的部首;二是“金”部,代表“金屬”的部首。

《東銘》一共有10個筆畫。其中,“東”字單獨占據3個筆畫,而“銘”字占據7個筆畫。

詞源來源

《東銘》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解釋是,它可以指代古代東方的銘記、記載或銘文;另一種解釋是,它可以指代具有特殊意義的東方銘文。

繁體字形式

對于繁體字,《東銘》可以寫成《東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東銘》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不過,《東銘》在古代的碼書中并沒有找到确切的記載。這意味着它可能是近代新創造的詞語。

例句

1. 那個石碑上刻着一篇古老的東銘。

2. 這本書是關于東銘的研究與探索。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東方、銘記、銘文

近義詞:東方銘文、東方記載

反義詞:西銘、南銘、北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