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車行的軌迹。 漢 蔡邕 《述行賦》:“路阻敗而無軌兮,塗濘弱而難遵。”
(2).沒有常規或定則。 晉 潘嶽 《閑居賦》:“顧常以為士之生也,非至聖無軌、微妙玄通者,則必立功立事,効當年之用。” 宋 黃庭堅 《東坡居士墨戲賦》:“惟天才逸羣,心法無軌;筆與心機,釋冰為水。”
“無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解釋
指“沒有車行的軌迹”,即車輛行駛後未留下輪迹或未按固定路線行駛。例如古代文獻中描述道路泥濘難行時,用“路阻敗而無軌”表達(出自漢蔡邕《述行賦》)。
引申含義
形容行為或思維“沒有常規或定則”,強調自由、靈活、不受拘束。如晉代潘嶽《閑居賦》中“非至聖無軌”即指超凡脫俗、不拘泥于常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現代語境差異,可參考《漢典》《辭海》等來源()。
無軌(wú guǐ)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由“無”和“軌”兩個部分組成。
這個漢字的部首為“車”字旁,表示與車有關。它的筆畫總數為11,部首筆畫為2,餘下的9畫分布在右側的“無”部分。
無軌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意為沒有車轍或者沒有軌道。它的繁體形式是「無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無軌這個詞在古代寫作「無軌」,其結構與現代漢字類似,但是筆畫形态可能稍有不同。
1. 這條道路上無軌可言,我們隻能步行前往。
2. 在古代,人們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通行道路都是無軌的。
組詞:無車、軌道、軌迹、無物等。
近義詞:沒有軌迹、無馬車。
反義詞:有軌、有車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