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福的意思、散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福的解釋

(1).布福。 宋 蘇轼 《畫車》詩之二:“賴有千車能散福,化為膏雨滿重城。”

(2).舊時祭祀後,把祭祀食品分給大家吃,叫“散福”。《水浒傳》第十五回:“六籌好漢正在後堂散福飲酒,隻見一個莊客報説:‘門前有個先生,要見保正化齋糧。’”《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到次日,夫人将醮壇上犧牲諸品,分送三位同僚,這個叫做‘散福’。”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貴臣之訓》:“ 坤寧宮 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特指祭祀儀式結束後,将祭品(如酒肉、食物等)分發給衆人享用,以此象征神靈賜福于衆人、共享福澤的傳統習俗。其核心含義包含“分散福氣”與“共享福祉”的雙重意義,體現了中國傳統祭祀文化中“神人共飨”的集體精神。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分開、分發”,引申為“傳播、布施”。在“散福”中強調将祭品分派給參與者,使福氣得以流轉擴散。

  2. 指神靈所賜的吉祥、庇佑,亦指具體的祭品(如《禮記》中“福”即祭肉)。此處既指物質祭品,亦象征精神福報。


二、曆史淵源與典籍記載

散福習俗可追溯至先秦祭祀傳統。據《禮記·祭統》載:“胙之散之,而福焉”,意為分食祭肉以得福佑。宋代《東京夢華錄》詳細描述了社祭後“散福酒肉,鼓笛喧天”的場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年終祭祀後“散福”成為年俗重要環節,如《清嘉錄》記載:“祀神畢,家人聚飲,謂之散福”。


三、文化内涵

  1. 神人互通

    通過分食祭品,建立人與神的聯結,表達對神靈庇佑的感恩,同時将“福”具象化為可分享的物質載體。

  2. 社群共享

    強化宗族或社區的凝聚力,如祠堂祭祀後按房支分發祭品(稱“分胙”),體現“有福同享”的倫理觀。

  3. 祈福禳災

    民間認為食用祭品可沾染神性,消災避禍。如清代《燕京歲時記》載,臘月廿四祭竈後“阖家食糖餅,謂之散福”以祈平安。


四、現代演變

當代“散福”多見于傳統節慶(如廟會、宗祠祭祀)及非遺文化實踐。例如福建莆田“尾暝燈”元宵活動中,社廟将祭品分予民衆,仍稱“散福”,延續祈福共享之意。


參考資料

  1. 《禮記·祭統》
  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
  3. 顧祿《清嘉錄·卷十二》
  4.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十二月》
  5. 莆田民俗文化研究會《莆田元宵習俗實錄》

網絡擴展解釋

“散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布福(傳播福澤)
    指通過某種形式将福氣或恩惠傳遞給他人。例如,宋代蘇轼在《畫車》詩中提到“賴有千車能散福,化為膏雨滿重城”,這裡的“散福”即指将福澤如雨水般播撒至全城。

  2. 祭祀後分發祭品
    古代祭祀儀式結束後,主祭者會将供奉的食品分發給衆人食用,這一行為被稱為“散福”。例如:

    • 《水浒傳》第十五回描述“六籌好漢正在後堂散福飲酒”;
    • 《醒世恒言》中也提到“夫人将醮壇上犧牲諸品分送三位同僚,這個叫做‘散福’”;
    • 清代文獻《嘯亭續錄》記載了祭祀後分食胙肉的習俗,稱為“古散福之義”。

總結
“散福”既包含抽象的文化概念(傳播福澤),也指向具體的傳統習俗(分食祭品)。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曆史或民俗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暗沉沉保奬備不住弼針踹腿兒出出吹胡子瞪眼睛竄責大觀樓彈铗無魚德操鄧通錢地栗方挺繁說風入松分資覆醴撫臨槀草滾瓜兒圓鶴短凫長鶴跱環中滹沱嘉陵江攪肚蛆腸膠輪楶棁籍躝金貂換酒精思進饋寥闊陵偪離遷麗蘂秘緯能因年數弄胎配防鋪持清嗓瑞香神版式幹使用面積天涯咫尺頹向屠噬蛙吹晚發挽郎威勝誣執柙床狎敵相況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