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布福。 宋 蘇轼 《畫車》詩之二:“賴有千車能散福,化為膏雨滿重城。”
(2).舊時祭祀後,把祭祀食品分給大家吃,叫“散福”。《水浒傳》第十五回:“六籌好漢正在後堂散福飲酒,隻見一個莊客報説:‘門前有個先生,要見保正化齋糧。’”《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到次日,夫人将醮壇上犧牲諸品,分送三位同僚,這個叫做‘散福’。”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貴臣之訓》:“ 坤寧宮 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
“散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布福(傳播福澤)
指通過某種形式将福氣或恩惠傳遞給他人。例如,宋代蘇轼在《畫車》詩中提到“賴有千車能散福,化為膏雨滿重城”,這裡的“散福”即指将福澤如雨水般播撒至全城。
祭祀後分發祭品
古代祭祀儀式結束後,主祭者會将供奉的食品分發給衆人食用,這一行為被稱為“散福”。例如:
總結
“散福”既包含抽象的文化概念(傳播福澤),也指向具體的傳統習俗(分食祭品)。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曆史或民俗場景。
散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把福氣分散給他人或衆人。散指分散,福指好運、幸福。散福可以是指祝福他人,也可以是指自己将好運傳遞給他人。
散福的部首是示,并且是一個偏旁。它由9個筆畫組成,示部在左邊,福部在右邊。
散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人們相信,通過将自己的福氣散發給他人,可以得到更多的福報。同時,這也是一種善行,有助于積累善德。
在繁體字中,散福的寫法是「散福」,保留了漢字的傳統書寫形式。
在古代,散福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在我們所使用的現代漢字中,散福依然保持着示部和福部的組合方式。
1. 他經常向身邊的人散福,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
2. 今天是新年,我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散福給每個人。
組詞:散發、福氣、散布、福澤、散播
近義詞:施福、送福、傳福
反義詞:聚福、集福、自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