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人的榜样。《晋书·文苑传·李充》:“圣人之在世,吐言则为训辞,莅事则为物轨。” 唐 柳宗元 《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凡其衣服器用,动有师法,言语行止,皆为物轨。”《元史·礼乐志三》:“百王宗师,生民物轨。”
“物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ù guǐ,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差异,但主要解释如下:
众人的榜样:该词最早用于古代文献,指圣人或德高望重者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人效仿的标准。例如《晋书》中提到“圣人之在世,吐言则为训辞,莅事则为物轨”。
词源与用法
源自古代典籍,强调通过具体行为示范引导他人。如唐代柳宗元在《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中描述高僧“言语行止,皆为物轨”,说明其言行被奉为规范。
引申意义
除指具体人物外,也可抽象化为事物遵循的规则或法度。例如《元史》中“百王宗师,生民物轨”,将“物轨”与治国理政的秩序关联。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物理学中的运动轨迹”一义,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误用或引申扩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元史》等原始文献。
物轨(wù guǐ)是一个汉字词汇,由“物”和“轨”两个部分组成。
部首和笔画:
“物”属于“牛”字旁,表示与物体、事物有关,它的拆分部首是“牛”,共有7个笔画。
“轨”属于“车”字边,表示与轨道、运行轨迹有关,它的拆分部首是“车”,共有15个笔画。
来源:
“物轨”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典籍《尚书·大禹谟》:“曰:臣闻事君,物顺轨。谋于农民,惟谋于故。”这里的“物顺轨”意为事物顺应规律,驾驭事物也需要遵循轨道。
繁体:
“物轨”在繁体中的写法是「物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的“物”和“轨”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的“物”字是“牜”,表示牲畜,而“牛”是现代所用的写法。古代的“轨”字是“軌”,形状更加简单。
例句:
1. 科学家通过研究天体物轨,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2. 这台机器在物体的运行轨迹上进行精确测量。
组词:
物流、物性、轨道、轨范。
近义词:
物流、运输、运行。
反义词:
违规、偏离、逆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