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知書識字。 明 馮夢龍 《情史·情累·李将仁》:“但得良善人,通文不俗,且家道素康,不藉我活者足矣!” 清 李漁 《風筝誤·鹞誤》:“不怕他通文保母,與那識字梅香。” 清 李漁 《風筝誤·鹞誤》:“風筝便是風筝,詩便是詩,為何加上兩箇‘也’字,你莫非學二小姐通文麼?”
“通文”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指“知書識字”或具備文化修養的能力,多用于形容人具備讀寫和文學素養。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通文”指理解文字、掌握文化知識的能力,通常用于描述人的學識水平。例如,清代李漁在《風筝誤》中提到“通文保母”,即指識字的保姆。
曆史用法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通文”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或用于強調古典文化素養,如“通文史”等表達(參考)。
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常與“達理”“曉地理”等詞并列,構成對全面學識的描述,如“知天文、曉地理、通文史”。
“通文”是一個側重傳統學識的詞彙,多用于古代及文學作品,現代語境中需結合具體表達判斷其含義。
《通文》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言辭通順而文采流暢的文章。
《通文》的部首是辶,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通文》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它最初的意義是“水流通行”或“消息傳遞”。後來,隨着漢字的發展和應用,該字逐漸引申為表示“言辭通順”的概念。
《通文》的繁體字為「通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通文》字的結構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分由三個橫畫組成,下部分為“文”字的形狀。
1. 他的文章通文流暢,引人入勝。
2. 在寫作中,要注意表達的方式,保證文字的通文有理。
1. 文筆通文
2. 通文達理
3. 通文順達
1. 文雅
2. 辭章
拗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