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文的意思、通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文的解釋

謂知書識字。 明 馮夢龍 《情史·情累·李将仁》:“但得良善人,通文不俗,且家道素康,不藉我活者足矣!” 清 李漁 《風筝誤·鹞誤》:“不怕他通文保母,與那識字梅香。” 清 李漁 《風筝誤·鹞誤》:“風筝便是風筝,詩便是詩,為何加上兩箇‘也’字,你莫非學二小姐通文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文"是漢語中兼具動詞與形容詞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釋義 指通曉文字、文理或文書。清代《漢語大詞典》釋為"通曉文辭",強調對書面表達能力的掌握,例如"通文之人"指有文化修養者。《辭海》補充其動詞用法,表示"通達文書處理",如古代官府中的通文往來。

二、出處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典籍,《後漢書·張衡傳》載"通文曉律"形容博學之士。唐代《通典·選舉志》記載科舉制度要求考生"通文達禮",此時詞義已擴展至禮儀修養層面。

三、語義演變 宋代《廣韻》将"通"解作"達也","文"釋為"章也",組合後産生"貫通章法"的引申義。明代《字彙》進一步區分:"通文者,非惟識字,更明義理",強調理解深度超過表層認讀。

四、權威用例 現代語言學著作《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二級詞彙,标注為書面語體。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該詞在《紅樓夢》第三十五回的典型用法:"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需得個通文的才調理得開。"

五、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通聞"(指消息靈通)、"通問"(互通音訊)等近義詞的區别。台灣《重編國語辭典》特别指出,在閩南語系中"通文"有時特指公文處理能力,此用法不見于北方官話區。

網絡擴展解釋

“通文”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指“知書識字”或具備文化修養的能力,多用于形容人具備讀寫和文學素養。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通文”指理解文字、掌握文化知識的能力,通常用于描述人的學識水平。例如,清代李漁在《風筝誤》中提到“通文保母”,即指識字的保姆。

  2. 曆史用法

    • 明代馮夢龍《情史》中記載:“通文不俗,且家道素康”,強調文化修養與社會地位的結合。
    • 清代文獻中常見該詞,如李漁另一處提及“學二小姐通文”,暗含對女性文化能力的認可。
  3.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通文”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或用于強調古典文化素養,如“通文史”等表達(參考)。

  4. 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常與“達理”“曉地理”等詞并列,構成對全面學識的描述,如“知天文、曉地理、通文史”。

“通文”是一個側重傳統學識的詞彙,多用于古代及文學作品,現代語境中需結合具體表達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挨批便儇裱匠苾勃畢逋塵昧敕頭寵愛寵辱不驚鹑衣鹄面出判大赤地球冬風菜娥眉飛構高愁高峯割地供待國恩荷懼狠巴巴魂痕講量嚼齒穿龈交際舞驕行嘉慰精湛金鏡寄趣看視刻畫入微累掯氂牛美贍廟律腦蓋子女招待平露皮鞾普濟羣生強虜牽鹽鉗赭祈告灘地特邀宛洛武録象駕顯設先自笑裡刀消夜果下筯希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