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蓋的意思、五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蓋的解釋

佛教稱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為“五蓋”。謂能蓋覆真性。《大智度論》卷十七:“棄是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 南朝 梁簡文帝 《六根忏文》:“六塵四倒自此而生;五蓋十纏因斯而緻。” 清 黃景仁 《閑居感懷》詩:“五蓋遊相蒙,四蹙紛以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蓋是佛教術語,指覆蓋衆生心性、阻礙解脫的五種根本煩惱。根據佛典釋義及漢語詞典解析,其詳細含義如下:


一、五蓋的定義

“五蓋”指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五種煩惱,如同蓋子遮蔽清淨本心,令智慧無法顯現,故稱“五蓋”。此概念源于原始佛教經典,如《阿毗達摩》論藏對其有系統闡釋 。


二、五蓋的具體内容

  1. 貪欲蓋(Kāmacchanda)

    指對財、色、名、食、睡等欲望的貪着,使人沉溺感官享樂,喪失修行定力 。

  2. 瞋恚蓋(Vyāpāda)

    即憎恨、惱怒之心,引發身心熱惱,障礙慈悲與平和 。

  3. 睡眠蓋(Thīna-middha)

    包含昏沉(精神萎靡)與嗜睡(貪睡),導緻心智昏昧,無法精進修行 。

  4. 掉悔蓋(Uddhacca-kukkucca)

    “掉”指心浮氣躁、散亂不安;“悔”是對過往錯誤的過度懊悔,二者皆擾亂禅定 。

  5. 疑法蓋(Vicikicchā)

    對佛法真理、修行方法或師長教導的懷疑,使人猶豫不決,阻斷信心與智慧 。


三、五蓋的宗教與文化意義

在佛教修持中,五蓋被視為禅定的主要障礙。《清淨道論》強調,需通過持戒、正念等方法對治五蓋,方能證入禅那(深定)。漢傳佛教典籍如《法界次第初門》亦将其納入基礎教理,影響後世禅宗、天台宗等修行體系 。


參考資料:

  1.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Bhikkhu Bodhi, 2000)
  2. 《佛學常見詞彙》(丁福保, 1922)
  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版)
  4. 《清淨道論》(覺音尊者, 5世紀)
  5. 《法界次第初門》(智顗, 隋代)
  6. 線上佛學詞典(www.buddhistdoor.net)
  7. 中華佛典電子協會(CBETA)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五蓋”是佛教術語,指五種覆蓋衆生心識、阻礙修行的煩惱,具體解釋如下:

一、佛教釋義(核心含義)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五蓋包括:

  1. 貪欲蓋:對感官享受的過度貪求。
  2. 嗔恚蓋:憤怒、怨恨等負面情緒。
  3. 惛沉睡眠蓋:昏沉嗜睡導緻精神懈怠。
  4. 掉舉惡作蓋:心浮氣躁與對過往行為的懊悔。
  5. 疑蓋:對佛法真理的懷疑,動搖修行信心。

這些煩惱如同“蓋子”遮蔽心智,使人無法明見正道(《大智度論》卷十七提及)。


二、其他釋義(需謹慎參考)

提到五蓋曾被引申為“古代官員的五種頂蓋”,比喻才能出衆()。但此說法未見于其他權威佛教文獻,可能是詞義演變或誤用。


三、文獻引用

南朝梁簡文帝《六根忏文》和清代黃景仁詩句均引用此概念,說明其文化影響()。

建議優先參考佛教經典釋義,其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哀察半會半生半熟襃異扁平足邊聲邊鄣标號薜荔衣駁彩參求滇池彫蓬返衷阜俗腹議高着眼狗食裹足布黑門坎兒鶴唳風聲鴻鹄劍氣叫叫解劄霁紅舊館絕不護短狂僭拉了饑荒拉瑟梁山泺六騾路境緑袍面波羅描模内屬甯内怒心女大不中留偏鑒鉛察牆壁氣懑騎士秋角生疏射馭十目十手實切時式遝集五丁烏皮幾仙班小功宵祲銷匿夏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