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familiar]∶不熟悉
咱們初到江北,那真是人地生疏,語言不通。——姚雪垠《李自成》
(2) [rusty]∶不熟練
他的英語有點生疏了
(3) [not as close as before]∶疏遠,關系不親密
多年不來往,我們的關系生疏了
亦作“ 生疎 ”。1.感情疏遠,不親近。 唐 杜荀鶴 《喜從弟雪中遠至有作》詩:“便均情愛同諸弟,莫更生疎似外人。”《紅樓夢》第一○八回:“我打量我隔了好此時沒來,他們生疏我。” 巴金 《寒夜》五:“他跟她不過分别了一天多,怎麼就顯得這樣生疏了?”
(2).粗魯;粗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其人不稱才試而後驚》:“ 黎逢 氣貌山野,及第年,初場後至,便於簾前設席。主司異之,誚其生疎,必謂文詞稱是;專令人伺之,句句來報。”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二:“ 李邕 如乍富小民,舉動屈強,禮節生疏。”
(3).荒疏,不熟練。 宋 王禹偁 《賀範舍人再入西掖》詩:“紅藥編章應感動,紫泥封檢未生疎。”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二折:“你怪我依舊拈音樂……我怎肯生疏了絃上手。”《說嶽全傳》第六回:“大哥,小弟們文字武藝盡生疏了,将來怎好去取功名?” 巴金 《秋》十八:“他許久不劃船了,拿起槳來,覺得十分生疏。”
(4).不熟悉;不熟悉的。 唐 唐彥謙 《寄蔣二十四》詩:“禪門澹泊無心地,世事生疎欲面牆。” 宋 陸遊 《閑意》詩:“學經妻問生疏字,嘗酒兒斟瀲灧盃。” 清 黃景仁 《鵲踏枝·鹧鸪》詞:“管甚行人行不得,誰是哥哥?慢喚生疏客。” 曹禺 《雷雨》第三幕:“外面人地生疏,在這兒 四鳳 有鄰居 張大嬸 照應她,我自然不帶她走。”
“生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生疏”指對事物不熟悉、不熟練或關系疏遠,具體包含三層含義:
“生疏”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杜荀鶴詩句,現代用法在文學作品中廣泛出現,如巴金、姚雪垠的著作。其英文可譯為“unfamiliar”或“rusty”(技藝生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權威語文網站。
生疏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某人對某事物或某領域不熟悉、不了解的狀态。它可以表示對知識、技能、人情世故等方面的陌生感。
拆分部首:
生 - 生字的“生”部,表示生命、産生的意思
疏 - 疏字的“疏”部,表示稀疏、疏遠的意思
拆分筆畫:
生疏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生疏》最早見于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卷八十二·陸賈列傳》中“故生疏入朝官,有如去賞罰,多所未洞。”這是《史記》中一個完整的句子,用來形容陸賈進入朝廷後對賞罰之事缺乏了解。
繁體:
生疏的繁體字為「生疏」,無繁體衍生。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生疏的古漢字寫法為「生疏」,在古代并沒有不同的寫法。
例句:
1. 他上大學後離家鄉已經很久了,對家鄉的變化已經非常生疏。
2. 她雖然學過一些音樂,但對于鋼琴仍然感到生疏。
組詞:
1. 陌生 - 表示完全不熟悉、不相識的狀态。
2. 不熟悉 - 表示對某事物不熟悉、不了解的狀态。
3. 不熟練 - 表示對某項技能不熟練、不熟悉的狀态。
近義詞:
1. 陌生
2. 不熟悉
3. 不熟練
反義詞:
1. 熟悉
2. 熟練
3. 精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