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驕傲的性格和表現。 漢 王充 《論衡·率性》:“猛氣消損,驕節屈折。”
“驕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解釋綜合分析:
正面解釋
指因高尚品德或堅定原則而産生的自豪感,強調不輕易妥協的堅守态度。例如,形容人在道德困境中保持氣節,不為外界壓力所動。
負面解釋
更多文獻(如《論衡》)将其解釋為“驕傲的性格和表現”,帶有貶義色彩,如漢代王充所言:“猛氣消損,驕節屈折”,指因傲慢導緻的行為偏執。
正面用法
適用于描述堅守信念的人物,如曆史中“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文人風骨。
負面用法
多用于批評性格缺陷,如《論衡》中形容因驕傲導緻的行為僵化。
“驕節”一詞具有雙重性:既可褒揚堅守原則的品格,亦可批判傲慢固執的性格。理解時需結合語境及文獻依據,避免單一化解讀。
驕節,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指的是驕傲自豪的心情和節日的氛圍。
驕節的拆分部首為馬和食,總計12畫。
驕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武風氣。當時的武将和士兵在勝利歸來時會得到喜慶的待遇和慶祝,故而形成了驕傲自豪的心情和節日的氛圍。
驕節的繁體字為驕節。
在古代,驕節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篆書為例,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檄” 和“出”。檄指的是軍令牌,出指的是節日出行。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傳達了驕傲自豪的心情和慶祝節日的意思。
1. 在國慶期間,舉國上下洋溢着驕節的氛圍。
2. 她的成績優異,實至名歸,完全可以為自己感到驕傲的節日。
1. 驕傲
2. 自豪
3. 慶典
4. 歡欣
5. 忻慶
1. 得意
2. 高興
3. 自滿
4. 揚眉吐氣
5. 興高采烈
1. 謙虛
2. 謹慎
3. 羞怯
4. 憂郁
5. 沮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