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老力衰”是一個中性成語,指人因年齡增長導緻身體機能衰退、體力減弱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年事已高且身體衰弱,常用來形容老年人因年齡增長而體力不支的現象。
二、出處與引用
三、結構與用法
四、近反義詞
五、例句參考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出處,可查閱《三俠五義》或郭沫若相關作品原文。
“年老力衰”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到老年時力量逐漸衰退。它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年”、“老”、“力”和“衰”。
其中,“年”的部首是“幹”,筆畫數為6;“老”的部首是“耂”,筆畫數為6;“力”的部首是“力”,筆畫數為2;“衰”的部首是“衤”,筆畫數為5。
“年老力衰”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經典文獻《論語·有所不言》,其中有一句話是“年老力衰,力不從心”,意味着年邁的人體力逐漸衰退,無法跟隨内心的願望去行動。
在繁體字中,“年老力衰”成為「年老力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偏旁部首的構造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年”的古時寫法中,“幹”的上面是一個曲線,象征着歲月的流逝;而“老”的古時寫法中,“耂”的上部沒有豎鈎,下面的兩點表示頭發的減少。這些古代寫法更生動地表達了“年老力衰”的含義。
例句:爺爺雖然年老力衰,仍然堅持每天早起鍛煉身體。
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有“力不從心”、“雞力無所用”,這些都表示人的力量不再充沛或無法有效發揮。與“年老力衰”相反的詞語包括“年富力強”、“壯年不竭”等,這些詞彙則形容年輕人身體強壯,充滿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