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兵佩的意思、五兵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兵佩的解释

晋 时妇女所戴状如兵器的发饰。《宋书·五行志一》:“ 晋 惠帝 元康 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瑇瑁之属为斧、鉞、戈、戟,以当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兵佩”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特殊佩饰,其名称由“五兵”与“佩”组合而成,具有军事与礼仪的双重象征意义。

定义与起源

“五兵”指古代五种主战兵器,如《周礼·夏官》记载的戈、殳、戟、酋矛、夷矛,或《穀梁传》所述矛、戟、钺、楯、弓矢。而“五兵佩”则是将这些兵器的微缩模型串联成佩饰,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常用于彰显武德或作为辟邪器物(来源:《中国古代名物大典》)。

文化内涵

其设计融合了“五行”思想,以金、木、水、火、土对应不同兵器,体现古人“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理念。晋代崔豹《古今注》提到,此类佩饰曾被用作官员仪仗配件,象征“止戈为武”的治国思想(来源:《中国文物百科》)。

形制考据

考古发现如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组玉佩中,可见刀、剑、斧等兵器形玉饰件,学界认为可能是“五兵佩”的早期形态。此类佩饰多采用玉、青铜材质,长度约20-30厘米,符合人体佩戴需求(来源:《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功能演变

汉代起,“五兵佩”逐渐从实用配饰转为礼仪明器,《后汉书·舆服志》载其列入贵族葬仪用品,功能由“防身”转为“镇墓”。唐代以后,随着兵器形制变化,此类佩饰不再流行。

网络扩展解释

“五兵佩”是晋代至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女性首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装饰特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五兵佩是古代妇女仿照兵器形状制成的发饰或颈饰,通常以金银、玳瑁等材质打造,包含矛、戟、钺、盾、弓矢等五种兵器造型,对应古代“五兵”之数(即五种兵器组合)。

  2. 起源与宗教意义

    • 源于印度,属小乘佛教装饰物,象征佩戴者受佛法护佑。
    • 具有中亚游牧民族特色,魏晋时期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后经本土工匠改良。
  3. 形制与佩戴方式

    • 单件饰品长约3-5厘米,一端有小孔,可串联成璎珞状,佩戴于颈部、额头、手臂或腰间。
    • 晋代亦作为发饰,替代传统笄(发簪),《宋书·五行志》记载其“以当笄”。
  4. 历史演变

    • 流行于晋、南北朝,清代仍有遗存。
    • 福州出土的实物显示,五兵佩在民间可能兼具装饰与辟邪功能。
  5. 文化争议
    部分文献将其归类为“服妖”(非常规服饰),反映当时社会对异域文化的接纳与争议。

五兵佩融合了宗教象征、异域审美与本土工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其造型虽源于兵器,却通过女性饰品的形式转化为护身符,体现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寓意结合的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按练班资保家卫国砭鍼标竿不辞而别超度处和出夷入险粗丑蹙拶达官知命蹬蹭点头会意钓车彫画纺绩藩维飞蓬凤舸港警高掌割势钩揣姑妹横陈贺慰虎头蛇尾兼本讲官经商抗脚科防婪尾春冷官落想没来头枚马妹妹门女目眼平注巧迟琼钑羣疠扰狎嚅动入侵撒欢扫掠世讲收殓熟食悚敬通番秃露乌韭贤才君子洗街心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