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唯識宗指五種周遍于一切心理活動的“心所法”。即觸、作意、受、想、思。見《百法明門論》。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凡人之知,必有五徧行境,謂之觸、作意、受、想、思。五徧行者,與阿羅識相應,當其觸受,色聲香味觸,可以同時兼知也。”
五徧行是佛教唯識學中的基礎概念,指五種普遍作用于一切心識活動的心理現象,又稱“五遍行心所”。其名稱中的“徧”通“遍”,意為周遍、普遍,“行”指心識的活動功能。根據《佛學大辭典》與《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定義,五徧行包含以下内容:
觸(梵語:sparśa)
指感官與外界接觸時産生的初步認知,是心識活動的起點。例如,眼根(視覺器官)與顔色接觸時,觸發後續的感知。
作意(梵語:manasikāra)
指心識主動注意對象的功能,類似于現代心理學的“注意力”,推動心識專注于特定目标。
受(梵語:vedanā)
指接觸對象後産生的感受,包括苦、樂、不苦不樂三種類型,是情緒與體驗的基礎。
想(梵語:saṃjñā)
指對事物形成概念、名稱的認知活動,例如通過顔色、形狀等特征識别物體。
思(梵語:cetanā)
指心識的主動造作功能,引發行為或心理傾向,如決定行動或産生善惡念頭的驅動力。
在佛教理論中,五徧行是構成人類心理活動的基本要素,貫穿于一切意識與潛意識過程。《成唯識論》強調,五徧行“遍一切心、遍一切性、遍一切地”,說明其普遍性與根本性。此概念對理解佛教認識論與修行實踐(如觀照心念)具有核心意義。
參考資料:
“五徧行”是佛教唯識宗的重要概念,指五種普遍存在于一切心理活動中的基礎心所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徧行源于佛教唯識宗理論,指五種周遍于所有心理活動的“心所法”(即心理功能),包括觸、作意、受、想、思。這五者被認為是所有認知過程的基礎元素。
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指出,五徧行與阿賴耶識(第八識)相應,是同時運作的認知基礎。例如當人接觸外境時,色、聲、香等感知可被同步整合。
需注意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曾将“五徧行”誤釋為古代社會五個行業,但根據佛教學術文獻及權威辭書(如漢典),此說法不成立。
主要理論依據來自《百法明門論》,該論典将心所法分為五十一類,五徧行屬于“遍行心所”,適用于一切心識活動。
傲狎白樓半壁江山迸裂篦籬步虛子裁縫鋪蠶芽忏祈成事除喪磁鐵打抖禱雨澱粉低調照片反戈相向憤惋分削供氣滾凳古終諕死鴻荒黃郎子建官箭手較射極等解放截獲記裡堆金疊絕塵抗犯坤牛龍床落落難合蔓草荒煙鳴吒普度衆生竊鈎請救青芒屦清素車情行欺隱三晉三仙傷神牲體射屏濕度計獸行隨高逐低碎嘴碎舌宿問讨勝銅吊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