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時 趙 、 韓 、 魏 三國的合稱。 趙氏 、 韓氏 、 魏氏 原為 晉國 大夫, 戰國 初,分 晉 各立為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後“三晉”又為 山西省 别稱。《戰國策·趙策一》:“三 晉 合而 秦 弱,三 晉 離而 秦 強,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 ,分其地。 三晉 強。”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 三晉 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明 于謙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詩:“ 三晉 衝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陳去病 《自陽高縣抵大同》詩:“雲軿飛處射晴光, 三晉 雲山接大荒。”
“三晉”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與地理兩個維度解釋,具體如下:
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國合稱
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标志着戰國時代的開端。此後,“三晉”成為韓、趙、魏三國的統稱,見于《戰國策》《史記》等典籍。
曆史地理範圍
三晉故地涵蓋今山西省全境、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及中部,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山西省的别稱
隨着曆史演變,“三晉”逐漸成為山西省的代稱。例如,現代語境中“三晉大地”即指山西全境。
廣義與狹義之分
“三晉”一詞承載了從諸侯國到地域文化的演變脈絡,既是曆史事件的代稱,也是地域認同的符號。如需更詳細資料,可參考《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或權威曆史研究文獻。
《三晉》是指中國山西省的地名,包括了山西的三個地區:晉北、晉中和晉南。
《三晉》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一”和“日”,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三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曆史。三晉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尚書·洪範》中,文中稱“東晉父西河”、“晉之阼”等,隨後演變成了今天的“三晉”。
《三晉》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三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三晉》這個詞的古字形為「參晉」。
1. 山西是中國的重要能源基地,其中位于三晉地區。
2. 三晉是中國古代文化名區之一。
三晉山、三晉文化、三晉地區、三晉風味等。
山西。
非三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