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落難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原意:形容事情因目标遠大或條件複雜而難以實現。
出自《後漢書·耿弇傳》:“将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此處“落落”指疏闊、遙遠,“難合”表示難以達成。
引申義:後多用于形容人性格孤僻、不易合群。
如《民國通俗演義》中描述人物“起初與六君子十三太保等,統是落落難合”。
該成語兼具“事難成”與“人孤僻”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曆史淵源和文學用例(如《後漢書》)進一步強化了語義的權威性。
《落落難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兩個人或兩個事物在某種情況下難以配合或合作。
拆分部首:⺍(丿)、木
筆畫:8畫
《落落難合》一詞最早出自曹操所著的《短歌行》:“詢餘以樂⺍,居常以喪親。原來如蘆荻,複顧落落難合。”曹操用這句詩來形容他與妻子都屬于才子佳人,卻由于各自的境遇和思想差異,導緻難以進行美滿婚姻生活。
《落落難合》(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落落難合”寫作“洛洛難聞”。
他們兩個人性格迥異,觀點不合,所以在合作項目中經常出現落落難合的情況。
1. 難以相合
2. 不協調
3. 不協作
沖突、不和諧、不契合
融洽、合拍、協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