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洲的意思、五部洲的詳細解釋
五部洲的解釋
即五大洲。 清 黃遵憲 《陸軍官學校開校禮成》詩:“環顧五部洲,滄海不可隔。”
詞語分解
-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颛顼、
專業解析
"五部洲"是一個源自佛教宇宙觀的專有名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印度傳統認知中的世界地理結構。以下是基于專業辭書及佛教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五部洲指佛教宇宙觀中位于須彌山周圍的五大地理區域,包括:
- 東勝神洲:位于須彌山東方,地形如半月,居民身形高大,壽命綿長。
- 南贍部洲:即人類居住的娑婆世界,位于須彌山南方,地形如車形(一說三角形),苦樂參半。
- 西牛賀洲:位于須彌山西方,地形如滿月,以牛貿易為特征,物質豐饒。
- 北俱盧洲:位于須彌山北方,地形方正,居民壽命固定千歲,無諸苦難。
- 中須彌山:位于四大洲中央的金山,高八萬由旬,為諸天居所。
二、文化淵源
該概念最早見于古印度《阿含經》,漢傳佛教沿用了此宇宙模型。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蘇迷盧山(須彌山)四寶合成,在大海中,入水八萬由旬,出水八萬由旬……四大洲在其四方"(卷第一),印證了五部洲體系的傳播。
三、語義演變
"五部洲"在漢語中屬佛教文化借詞:
- 構詞法:數詞"五" + 量詞"部" + 通名"洲",體現分類集合概念。
- 語義特征:兼具地理空間性與宗教神聖性,如《俱舍論》稱南贍部洲為"金剛座",是佛陀成道之地。
- 現代轉化:當代語境中多用于佛教文化研究,或作為東方哲學宇宙觀的象征符號。
權威參考來源:
-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四大部洲"條目
- 方立天《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三章第三節
- 《長阿含經·世記經》(大正藏第1冊)
- 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華書局校注本,1985年)
網絡擴展解釋
“五部洲”是漢語中對地球主要陸地區域的統稱,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五部洲”即“五大洲”,指地理學上對地球大陸的傳統劃分方式。其包含的五個大洲為:
- 亞洲
- 歐洲
- 非洲
- 美洲(北美洲與南美洲合稱)
- 大洋洲(或作“澳大利亞洲”)
南極洲因無人定居常被排除在此分類外。
二、相關背景
- 與七大洲的區别
現代地理學普遍采用“七大洲”劃分(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但“五部洲”因南極洲無常住人口、美洲常被合并而成為另一種簡化表述。
- 文化象征
如奧運會五環标志即代表五大洲的聯結。
三、使用場景
- 文學引用:清代詩人黃遵憲在《陸軍官學校開校禮成》中寫道:“環顧五部洲,滄海不可隔”,借地理概念表達全球視野。
- 全球化讨論:常用于強調國際交流或地理分布相關的語境。
四、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中“五部洲”可能與佛教術語混淆(如須彌山五方洲),但此處僅指地理概念。如需更詳細分類,可參考“七大洲”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
艾康巴比松畫派徧談抃躍筚門圭窦察斷超野吃官事臭氧怠墯彈筋估兩丹徒布衣點收點頭會意杜漸防萌二人轉發橫風情月思滾沸海頭寒瘧含詠黃齑白飯華篇化纖豁情貨殖匠氏岕茗雞毛官犒饋筐舉龍飛鳳翔龍甲檬果南畫泡桐飄決愆佚清第清靖輕生重義輕恬戎功宂忙柔潤潤濕省墳豕視時式守捉順齋同栖脫逃突梯隈枝文府卧室鮮乏蕭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