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察判斷。《荀子·緻士》:“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
“察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察斷(chá duàn)意為審察判斷,指通過仔細調查、分析後做出決斷。該詞由“察”(細緻觀察)和“斷”(決斷)兩字組合而成,強調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判斷。
最早見于《荀子·緻士》:
“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
此句意為:處理政事時,需先以寬容恭敬的态度對待民衆(“政之始”),再通過審慎的判斷輔助治理,才能達到政治的高境界(“政之隆”)。
二字結合,體現“先細緻考察,後明确決斷”的邏輯過程。
多用于描述治理、決策等領域,強調理性分析與公正判斷的結合。例如:
“察斷”是一個兼具方法論和實踐意義的詞彙,既要求深入調查,又需基于事實作出判斷,體現了中國傳統智慧中對“知行合一”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荀子》原文或相關文獻。
察斷,這個詞的意思是仔細觀察和判斷事物。在古代漢字中,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口,其中宀表示屋頂,口表示口腔,這是由屋頂下擠出一小部分來看,表示仔細觀察。它的總共有14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部古代字書中。它的繁體寫法是「察斷」。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法風格與現代有所不同。《說文解字》裡的寫法是象形的,用線條勾勒出物體的形狀。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察斷」的例句:
1. 他善于察斷人心,往往能準确預測别人的行動。
2. 察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幫助我們做出正确的決策。
一些與「察斷」相關的詞彙:
1. 組詞:審察、觀察、判斷。
2. 近義詞:察覺、辨别、識别。
3. 反義詞:糊塗、迷茫、含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