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洲的意思、五部洲的详细解释
五部洲的解释
即五大洲。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诗:“环顾五部洲,沧海不可隔。”
词语分解
-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专业解析
"五部洲"是一个源自佛教宇宙观的专有名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印度传统认知中的世界地理结构。以下是基于专业辞书及佛教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五部洲指佛教宇宙观中位于须弥山周围的五大地理区域,包括:
- 东胜神洲:位于须弥山东方,地形如半月,居民身形高大,寿命绵长。
- 南赡部洲:即人类居住的娑婆世界,位于须弥山南方,地形如车形(一说三角形),苦乐参半。
- 西牛贺洲:位于须弥山西方,地形如满月,以牛贸易为特征,物质丰饶。
- 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北方,地形方正,居民寿命固定千岁,无诸苦难。
- 中须弥山:位于四大洲中央的金山,高八万由旬,为诸天居所。
二、文化渊源
该概念最早见于古印度《阿含经》,汉传佛教沿用了此宇宙模型。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苏迷卢山(须弥山)四宝合成,在大海中,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四大洲在其四方"(卷第一),印证了五部洲体系的传播。
三、语义演变
"五部洲"在汉语中属佛教文化借词:
- 构词法:数词"五" + 量词"部" + 通名"洲",体现分类集合概念。
- 语义特征:兼具地理空间性与宗教神圣性,如《俱舍论》称南赡部洲为"金刚座",是佛陀成道之地。
- 现代转化:当代语境中多用于佛教文化研究,或作为东方哲学宇宙观的象征符号。
权威参考来源:
-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四大部洲"条目
- 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三章第三节
- 《长阿含经·世记经》(大正藏第1册)
-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校注本,1985年)
网络扩展解释
“五部洲”是汉语中对地球主要陆地区域的统称,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五部洲”即“五大洲”,指地理学上对地球大陆的传统划分方式。其包含的五个大洲为:
- 亚洲
- 欧洲
- 非洲
- 美洲(北美洲与南美洲合称)
- 大洋洲(或作“澳大利亚洲”)
南极洲因无人定居常被排除在此分类外。
二、相关背景
- 与七大洲的区别
现代地理学普遍采用“七大洲”划分(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但“五部洲”因南极洲无常住人口、美洲常被合并而成为另一种简化表述。
- 文化象征
如奥运会五环标志即代表五大洲的联结。
三、使用场景
- 文学引用:清代诗人黄遵宪在《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中写道:“环顾五部洲,沧海不可隔”,借地理概念表达全球视野。
- 全球化讨论:常用于强调国际交流或地理分布相关的语境。
四、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中“五部洲”可能与佛教术语混淆(如须弥山五方洲),但此处仅指地理概念。如需更详细分类,可参考“七大洲”体系。
别人正在浏览...
砭灼布划不文不武参题朝纲承摈驰高鹜远冲扫创痕鉏颣村峭耽沦点唇吊奇帝极断决如流风马云车忿隙桴粥公署觏面股款衡杓互相标榜节间极思扛大活空花空礮孔席墨突历块领袷礼顺人情龙舌草马金囊母机爬沙批驳浅劣乔样势窃命情调勤则不匮驱疠毧毯鋭锒申锡水沈疏通觍然田舍汉桐凤团掿晚半天儿窝伴无忌孝恺小令校业霞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