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age in trade;merchant] 經商;商人
又欲軸轳遠緻,亦令貨殖聚斂。——《南史·徐勉傳》
與平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 班固《西都賦》
(1).謂經商營利。《論語·先進》:“ 賜 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揚州 有 王生 者,人呼為 王四舅 ,匿跡貨殖,厚自奉養。”《花月痕》第四七回:“以貿遷為絶伎,以貨殖為資生。”
(2).經商的人。 漢 班固 《西都賦》:“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元年》:“丙申,賜京師大酺三日。集 開封府 及諸軍樂人,遷四市貨殖,五方士女大會。”
(3).財物;商品。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觀道義而如醉,聞貨殖而波擾者,穢人也。” 宋 王禹偁 《送李巽序》:“古者,設關所以禁末遊,為市所以通貨殖,後世因而有稅焉。”
貨殖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貨殖指經營商業、積累財富的行為,亦指經商之人。該詞源于古代經濟概念,強調通過貨物買賣與生産實現財富增值。《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聚積財物,經營生利”,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貨”本義為財物,“殖”意為滋生、增殖,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尚書·仲虺之诰》“貿遷有無,化居貨殖”,指通過貿易使物資流通、財富增長(《辭源》第三版)。
漢代以後,“貨殖”成為經濟活動的專稱。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系統論述商業規律,提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賦予該詞更深刻的社會經濟内涵。
孔子弟子子貢(端木賜)因善于經商被稱“貨殖”,原文“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反映其商業才能。
記載範蠡、白圭等商人的經營策略,如“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币”,強調貨物質量與資金周轉的重要性。
現代漢語中,“貨殖”屬書面語,多用于曆史或學術語境。例如:
“明清時期,徽商以貨殖聞名,形成‘無徽不成鎮’的商業網絡。”(《中國商業史》
參考資料:
“貨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ò zh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現代語境中,“貨殖”可泛指一切資本運作或投資行為,如《資本論》提到的“貨币繁殖”概念()。
該詞融合了經濟行為與財富增值内涵,既體現古代商業智慧,也與現代經濟學中的資本流通相呼應。
白跑一趟編馬城市居民斥臣饬化淙泉電風扇讀衆飯糗番守風月館根株附麗歌舞伎供尖歸栧厚問恢複期鹄形江海人堅林教會接武計功受爵矜爽禁台瘠狹客星口緊酷烈連路療渴凜氣理事會犁塗綿力薄材墨闆竅門輕流青眼客權宗熱化熱灼上列善星少胥赦孤聖人適合時化世學樹栽栽淑真俟命夙分鐵鑛鐵心屯衛婉約聞診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