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金、木、水、火、土五行。《史記·曆書》:“蓋聞昔者 黃帝 合而不死,名察度驗,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 裴骃 集解引 應劭 曰:“五部,金、木、水、火、土也。”《隋書·律曆志中》:“洎乎 炎帝 分八節, 軒轅 建五部。”
(2).指古代 高句骊國 消奴 、 絕奴 、 順奴 、 灌奴 、 桂婁 五個部族。見《後漢書·東夷傳·高句骊》。亦泛指 高句骊國 。 唐 楊炯 《右将軍魏哲神道碑》:“威振六官,風揚五部。”
(3).中醫指額、頦、鼻、左腮、右腮。《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四診總括》:“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注:“五部者,額屬心,頦屬腎,鼻屬脾,左腮屬肝,右腮屬肺也。”
“五部”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及考據如下:
漢代軍事編制
指漢朝将京城駐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部,每部設校尉統領,職能涵蓋宮廷護衛與都城防衛。此制強化了中央軍事控制體系,見于《後漢書·百官志》記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後漢書》卷一一六
行政區劃單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部”指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政權内部劃分的五個行政區域(如左、右、南、北、中部),用于管理部落與人口。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晉書·匈奴傳》
中醫典籍中“五部”特指心、肝、脾、肺、腎五髒,是人體生理機能的核心。《黃帝内經》強調五部與五行、五氣的關聯,構成中醫藏象學說基礎。
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素問·五髒生成篇》
音律學概念
古代樂律中,“五部”可指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見于《樂書》等文獻對音律體系的分類。
來源:《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
官署機構合稱
隋唐時期曾将尚書省下屬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刑部)、度支(戶部)并稱“五部”,為中央行政樞紐。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隋書·百官志》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文獻,引用來源為學界公認工具書與原始史料,未提供鍊接因古籍原文需通過圖書館或專業數據庫獲取。建議查閱紙質辭書或中華經典古籍庫等可信平台驗證。
“五部”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注意:不同語境下“五部”還可能指代其他分類(如古代儀仗隊“鼓吹五部”),但以上三義最為常見。若需更詳細文獻來源,可參考《後漢書》《醫宗金鑒》等古籍。
阿凡達白閣搬兵寶爐崩傷舶賈不材殘羹冷炙村夫子點充東藩番第負薪構堂負怨更動工奇攻注古文觀止皓管號令如山懷給荒愧彙總假節侯講蒐際留金鳳就上睽目令達馬褥子模棱首平塞乾笑棄妾擾柔融貫扇夫山腋韶美涉案食藏使人失調仕途經濟雙清水脹說親道熱疏源司鼎私系貪醟痛癏眮眮土棍萬千五聲詳察洗補系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