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疏通水源。 唐 李百藥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詩:“導 漾 疏源遠,歸海會流長。”
(2).引申為發源。 清 恽敬 《<大雲山房文稿>二集叙錄》:“道家、陰陽家支駢於《易》,法家、名家疏源於《春秋》。”
“疏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疏通水源
指通過人工或自然方式清理、疏導水流,使水源暢通。例如唐代李百藥在《王師渡漢水經襄陽》中寫道:“導漾疏源遠,歸海會流長”,描述了通過疏導漾水源頭使河流長遠彙入海洋的過程。
引申為發源
用于抽象概念,指事物的起源或流派形成。如清代恽敬在《<大雲山房文稿>二集叙錄》中提到法家、名家“疏源於《春秋》”,意為這些學派的理論根基可追溯至《春秋》。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用例及詞典釋義,主要參考來源包括滬江線上詞典()、查詩文()等。
《疏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疒”和“原”。其中,“疒”是獨體部首,表示疾病;“原”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泉水的源頭。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疒”的來源于《康熙字典》中的描述,意為疾病,是一個用來指代與病有關的字的部首。而“原”的來源,則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傳說中的泉水源頭。古人認為水是生命的源泉,所以泉水源頭被賦予了象征重要和寶貴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疏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會将“疏源”簡寫為“疏原”,兩者意思相同。
以下是關于“疏源”的例句:
1. 這些草藥可以疏源,治療你的病症。
2. 要想治愈這個疾病,必須從疏源的方式入手。
組詞:疏導、疏解、源泉、元疱、疏浚。
近義詞:治本、找根、消解。
反義詞:迷茫、混淆、敷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