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蝸迹的意思、蝸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蝸迹的解釋

見“ 蝸跡 ”。


亦作“蝸蹟”。即蝸涎。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忠志》:“上( 睿宗 )為 冀王 時,寝齋壁上,蝸跡成天字,上懼,遽掃之,經數日如初。及即位,雕玉鑄黃金為蝸形,分置於釋道像前。” 清 胡天遊 《無筆歎》詩:“一庭老葉掃西風,袖手空堦看蝸迹。”參見“ 蝸涎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蝸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蝸牛爬行時留下的痕迹,引申為比喻人的活動範圍狹小或成就微小。這一用法常用于形容個人努力後成果有限,或能力、影響力較為局限的情景。例如,描述某人在工作中長期努力卻進展緩慢,可以說“他的付出僅如蝸迹般細微”。

  2. 字面與曆史典故

    • 字面意義:也作“蝸蹟”,即蝸牛的黏液痕迹(蝸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睿宗為冀王時,寝殿牆壁上的蝸迹曾形成“天”字,被視為祥瑞。
    • 擴展用法:清代詩詞中“蝸迹”被用來描繪自然景象,如“一庭老葉掃西風,袖手空堦看蝸迹”(胡天遊《無筆歎》),體現文人借物抒懷的風格。

使用場景:

注: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出處或詩詞用例,可參考《酉陽雜俎》等古籍或相關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蝸迹的意思

蝸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蝸”和“迹”兩個字。蝸迹的意思是指蝸牛留下的軌迹或痕迹。它形象地描繪了蝸牛緩慢而持續的移動所留下的痕迹。

拆分部首和筆畫

蝸的部首是蟲字旁,總筆畫為11畫。迹的部首是辶,總筆畫為8畫。

來源

蝸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蝸迹一詞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宜常》篇中,用來比喻行事緩慢而有條理。後來,這個詞開始被廣泛應用于描述蝸牛的移動軌迹。在現代漢語中,它也可以用來比喻一個人或事物留下的痕迹或痕迹的遺迹。

繁體

蝸迹的繁體字為「蝸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對于蝸迹的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記載,但一般會使用常見的蝸字和迹字組合來表示。

例句

1. 小草間留下了一串蝸迹。

2. 時間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蝸迹。

組詞

1. 蝸牛:指一種軟體無脊椎動物,外形類似螺旋形。

2. 痕迹:指事物所留下的迹象或觀察到的線索。

3. 遺迹:指古代文化、建築等留下的遺址。

近義詞

1. 痕迹

2. 蹤迹

3. 軌迹

反義詞

無。蝸迹指的是特定物體留下的迹象,與無迹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