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代著名辭賦家 枚乘 、 司馬相如 的并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诠賦》:“ 漢 初詞人,順流而作, 陸 賈 扣其端, 賈誼 振其緒, 枚 馬 同其風, 王 揚 騁其勢。” 唐 崔湜 《景龍二年赴襄陽途中言志》詩:“入掌 遷 固 筆,出參 枚 馬 詞。”
(2).借指才華出衆的人。 宋 司馬光 《和孫器之清風樓》:“賢侯宴 枚 馬 ,歌鼓事繁華。晚吹來千裡,清商落萬家。” 清 孫廷铨 《詠史》:“一時賓客多 枚 馬 ,不遣雄文悟 孝王 。”
"枚馬"是漢語文學史中的專有名詞,指西漢辭賦家枚乘與司馬相如的合稱。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诠賦》:"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文心雕龍》)
從構詞法分析,該詞采用姓氏并稱法,與"李杜""元白"等并稱形式同屬古代文人雅稱的典型範式。《漢語大詞典》将"枚馬"定義為:"漢代辭賦家枚乘、司馬相如的并稱",強調二者在漢賦發展中的奠基作用(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
在文學史語境中,枚乘代表作《七發》開創問答體大賦體制,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确立"勸百諷一"的賦頌傳統。明代胡應麟《詩薮》評:"枚馬之賦,鋪陳摛文,體物寫志"(來源:國家圖書館《詩薮》古籍影印本),指出二者對賦體文學表現手法的開拓性貢獻。
該詞現代多用于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指出:"枚馬并稱,實為漢賦體制成熟的标志"(來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文學史》教材)。在語用層面常見于學術論著、文學批評等專業語境,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枚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指漢代辭賦家枚乘與司馬相如的合稱。兩人均為漢賦代表作家,對漢代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枚馬同其風”,即強調二人文風對漢賦的推動。
引申含義
後引申為對才華出衆者的代稱,尤其指文學造詣深厚之人。如宋代司馬光詩句“賢侯宴枚馬”即以“枚馬”喻指才子。
文學應用
在唐詩中常作為典故出現,例如崔湜《景龍二年赴襄陽途中言志》的“出參枚馬詞”,借指參與文學創作或擔任文職官員。
注意特殊解釋
部分詞典(如)提到“形容人高大威猛”,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誤讀或方言用法,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文學指向為準。
該詞核心含義聚焦漢代文學代表人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對象。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文心雕龍》、唐代詩詞等古籍。
案訊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保山婆鼈石逼霄剗棄愁悒賜紫櫻桃怠工丹頰耽酒督府伐矜芳年華月發語封彌弓影杯蛇夠了故國古拙黃狗話資慧覺火繩家世集擊斷吉劇況味誇羨撈兒劣紳孋姬禮新盟邦民諺迷骛木産鬧氲氲旁轉袍帔騎馳求情祛除冉駹然藴火懾憚石戶農石碌黍離麥秀殊族松箑隨才器使髓結聽喚沱若溫醇穩穩當當鄉傭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