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代著名辭賦家 枚乘 、 司馬相如 的并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诠賦》:“ 漢 初詞人,順流而作, 陸 賈 扣其端, 賈誼 振其緒, 枚 馬 同其風, 王 揚 騁其勢。” 唐 崔湜 《景龍二年赴襄陽途中言志》詩:“入掌 遷 固 筆,出參 枚 馬 詞。”
(2).借指才華出衆的人。 宋 司馬光 《和孫器之清風樓》:“賢侯宴 枚 馬 ,歌鼓事繁華。晚吹來千裡,清商落萬家。” 清 孫廷铨 《詠史》:“一時賓客多 枚 馬 ,不遣雄文悟 孝王 。”
“枚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指漢代辭賦家枚乘與司馬相如的合稱。兩人均為漢賦代表作家,對漢代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枚馬同其風”,即強調二人文風對漢賦的推動。
引申含義
後引申為對才華出衆者的代稱,尤其指文學造詣深厚之人。如宋代司馬光詩句“賢侯宴枚馬”即以“枚馬”喻指才子。
文學應用
在唐詩中常作為典故出現,例如崔湜《景龍二年赴襄陽途中言志》的“出參枚馬詞”,借指參與文學創作或擔任文職官員。
注意特殊解釋
部分詞典(如)提到“形容人高大威猛”,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誤讀或方言用法,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文學指向為準。
該詞核心含義聚焦漢代文學代表人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對象。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文心雕龍》、唐代詩詞等古籍。
《枚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馬背上的鞍子”。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枚”和“馬”。枚指的是一種用于統計或計算的小型計數器,這個詞常用在古代士兵數馬匹的時候。而馬則是指這種動物。
根據《康熙字典》,《枚馬》的部首分别是“木”和“馬”,其中“木”是形聲字旁,表示與“枚”有關。它的筆畫數分别是“9”和“10”,共計19個筆畫。
《枚馬》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并不常見,但在漢字組詞時,它常用來形容馬背上的鞍子。然而,繁體字中沒有《枚馬》這個詞,因為繁體字主要使用在中文使用地區以外的地方。
在古代漢字的使用中,《枚馬》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文字的演變和變化,現今我們的日常漢字中幾乎沒有對應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運用《枚馬》的例句:
根據《枚馬》的字義和用法,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
近義詞:馬鞍、馬具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