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體顔色。指形貌。《管子·白心》:“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也,物至而命之耳。發於名聲,凝於體色,此其可諭者也。” 漢 王充 《論衡·講瑞》:“鳳皇騏驎都與鳥獸同一類,體色詭耳,安得異種?”
“體色”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生物體的顔色或整體形貌特征,常見于動物(尤其是昆蟲)的形态描述。例如蚱蜢的體色會因栖息環境差異而變化。該詞最早可追溯至《管子·白心》中“發于名聲,凝于體色”的表述,強調外在形象與内在特質的關聯。
二、生物學中的具體分類
補充說明
英文中對應術語為“body colour”。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神獸異相,如《論衡·講瑞》提及鳳凰、麒麟因體色奇異而被視為祥瑞。
體色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的膚色或物體的顔色。體色可以指人的皮膚的顔色、血管等,也可以指事物的色彩、光澤等。
體色的拆分部首是身,表示與人的身體有關;色,表示與顔色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9。
體色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農》一書中。在繁體字中,體色用「體色」來表示。
在古時候,體色的寫法常常有些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體色寫作「骪靼」。另外,還有一種古代寫法是「體色」。
1. 她的體色白皙,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2. 這個畫家能将自然界的體色描繪得十分逼真。
體貌(tǐ mào):指人的外貌、容貌。
五彩斑斓(wǔ cǎi bān lán):形容色彩豔麗多樣。
色彩斑斓(sè cǎi bān lán):形容色彩鮮豔奪目。
顔色、色澤:指物體表面的顔色。
膚色、臉色:指人的皮膚的顔色。
無色、透明:指沒有明顯的顔色或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