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dying] 原指久病不愈,後多指病重将死
彌留之際
(1).亦作“ 彌流 ”。久病不愈。《書·顧命》:“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 蔡沉 集傳:“病日至,既彌甚而留連。”《隸釋·漢博陵太守孔彪碑》:“而疾彌流,乃殞乃□。” 北周 庾信 《謝滕王集序啟》:“比年疴恙彌留,光陰視息。桑榆已逼,蒲柳方衰,不無秋氣之悲,實有途窮之恨。”
(2).多指病重瀕死。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景命不永,大漸彌留。”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 肅宗 彌留,衆皆疊侍。”《明史·王之寀傳》:“乃先帝一生遭逢多難,彌留之際,飲恨以崩。” 茅盾 《三人行》:“母親彌留的一刹那,像電影似的在他的回憶中展開來了。”
(3).停留。《宋書·蔡興宗傳》:“車駕屢幸貴第,酣醉彌留。” 屈武 《中非人民心連心》:“特别是 非洲 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堅強意志,同 中國 人民友好團結的強烈願望,卻将長久的彌留在我們每人個的記憶之中。”
“彌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 liú,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原指“久病不愈”,後多指“病重瀕臨死亡”的狀态。例如:“周總理彌留之際仍心系人民”。現代用法中,“彌留”幾乎專用于形容生命垂危的臨終時刻。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顧命》:“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既彌留。” 本義為疾病逐漸加重、久病不愈,後引申為病危将死。南朝王儉《褚淵碑文》中“大漸彌留”即用此意。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垂死”“臨終”等。常見搭配如“彌留之際”“彌留時刻”,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例如:“他在彌留之際留下遺言”。
其他含義
古漢語中偶有“停留”之意,如《宋書》記載“酣醉彌留”,但此用法現代已罕見。
總結來看,“彌留”的核心含義聚焦于生命垂危的狀态,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
彌留(mí li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接近死亡,垂死的狀态。
彌留境地、彌留之際、彌留之間。
彌字的部首是弓(gōng),留字的部首是田(tián)。彌字的筆畫數為5,留字的筆畫數為7。
《彌留》這個詞在古代的意義是“遍及、充滿”,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一個人生命即将結束的階段。
《彌留》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彌留」。
在古代,彌字的寫法為「弖彡彳」,留字的寫法為「田」。
1. 奶奶年老體弱,已經進入了彌留之際。 2. 醫生告訴我們,爺爺已經病入彌留,不久于人世了。
垂死、将亡、奄奄一息。
活潑、健康、生機勃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