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蜗跡 ”。
亦作“蜗蹟”。即蜗涎。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上( 睿宗 )为 冀王 时,寝斋壁上,蜗跡成天字,上惧,遽扫之,经数日如初。及即位,雕玉铸黄金为蜗形,分置於释道像前。” 清 胡天游 《无笔叹》诗:“一庭老叶扫西风,袖手空堦看蜗迹。”参见“ 蜗涎 ”。
“蜗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
指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引申为比喻人的活动范围狭小或成就微小。这一用法常用于形容个人努力后成果有限,或能力、影响力较为局限的情景。例如,描述某人在工作中长期努力却进展缓慢,可以说“他的付出仅如蜗迹般细微”。
字面与历史典故
使用场景:
注: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出处或诗词用例,可参考《酉阳杂俎》等古籍或相关词典来源。
蜗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蜗”和“迹”两个字。蜗迹的意思是指蜗牛留下的轨迹或痕迹。它形象地描绘了蜗牛缓慢而持续的移动所留下的痕迹。
蜗的部首是虫字旁,总笔画为11画。迹的部首是辶,总笔画为8画。
蜗迹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蜗迹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宜常》篇中,用来比喻行事缓慢而有条理。后来,这个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蜗牛的移动轨迹。在现代汉语中,它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或事物留下的痕迹或痕迹的遗迹。
蜗迹的繁体字为「蝸跡」。
古代对于蜗迹的写法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一般会使用常见的蜗字和迹字组合来表示。
1. 小草间留下了一串蜗迹。
2. 时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蜗迹。
1. 蜗牛:指一种软体无脊椎动物,外形类似螺旋形。
2. 痕迹:指事物所留下的迹象或观察到的线索。
3. 遗迹:指古代文化、建筑等留下的遗址。
1. 痕迹
2. 踪迹
3. 轨迹
无。蜗迹指的是特定物体留下的迹象,与无迹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