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叩舷。古人叩船舷以為歌詠的節拍。 明 張居正 《舟泊漢江望黃鶴樓》詩:“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
“鳴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ng xiá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船隻行進時,船舷與水摩擦發出的聲音。這一用法常見于對自然現象的描寫,例如在航海或泛舟場景中,船舷聲響被視為航行狀态的體現。
更常見的解釋是“叩擊船舷”,即古人通過輕叩船舷為歌詠或吟詩打節拍。這一動作常用于詩詞創作或抒發情感的語境,例如明代張居正在《舟泊漢江望黃鶴樓》中寫道:“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 此處“鳴舷”既指叩擊船舷的動作,也暗含寄情山水的意境。
建議在具體文本中結合語境判斷其含義,或參考古籍、詩詞用例進一步分析。
《鳴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船上的號角或銅鈴。在航海中常常使用鳴舷作為信號傳遞的工具,發出特定的聲音以示警示或者通知船員。
《鳴舷》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和舟(舟)。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鳴舷》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了項羽為了燃燒在江中的敵軍船隻,號令手下将士用鳴舷作為前線的信號,并以此鼓舞士氣。
《鳴舷》的繁體字為「鳴舷」。
《鳴舷》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具體需要參考不同時期的文字材料。但總體來說,其基本形态和現代漢字相似,主要是字形的細微變化。
1. 船長吹響了鳴舷,全體船員都知道是要起航了。
2. 鳴舷聲劃破了甯靜的夜空,向着遠方的港口駛去。
組詞:鳴舷號、鳴舷聲。
近義詞:航角、鳴笛。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