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尩頑”。衰頹而愚笨。 三國 魏 曹操 《又上書讓封》:“優策褒崇,光曜顯量,非臣尩頑,所能克堪。”
“尪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尪頑(拼音:wāng wán)意為衰頹而愚笨,形容人既體弱衰敗又愚鈍不聰慧的狀态。該詞由“尪”(指身體羸弱、殘疾)和“頑”(愚笨、固執)組合而成,強調雙重缺陷。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操的《又上書讓封》:“優策褒崇,光曜顯量,非臣尩頑,所能克堪。”此處曹操自謙,表示自己能力不足、難當重任。
該詞屬于古漢語書面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與近音詞混淆(如“頑”單獨使用時仍有“頑皮”等現代含義)。
若有其他生僻詞需解讀,可提供具體例子進一步分析。
《尪頑》是一個方言詞彙,主要在福建、台灣等地使用,意為“頑皮、淘氣”的意思。
此詞可以拆分為“尢(尣)”和“顔(顔)”,其中“尢”是尤為表示殘疾的偏旁部首,“顔”是表示面相的意思。
“尪”的字源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尤為偏旁部首,“尢”本身又是“尤”的本字,即尤為表示殘疾的字形;另一種解釋是來源于“尢”本為表示彎曲形狀的字形,引申為殘疾的字形。而“顔”的字形則表示面容,由“彥”的本字演變而來。
繁體字形為“尪頑”。
在古代漢字中,“尢”的寫法有時會加上一個“豐”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尣”;而“顔”的寫法也有一些變體,例如在金文中顔的字形為人+免的組合。
以下是幾個使用《尪頑》的例句:
1. 這個小孩真是尪頑,整天搞些惡作劇。
2. 尪頑的舉止給大家帶來了歡笑。
3. 他是個尪頑的家夥,經常鬧别扭。
與《尪頑》相關的組詞有:尪頑蛋(形容更加頑皮淘氣)、尪頑勁兒(形容頑皮的勁頭)。
與《尪頑》近義詞有:淘氣、頑童、調皮。
與《尪頑》反義詞有:乖巧、守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