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親的意思、祿親的詳細解釋
祿親的解釋
以俸祿養親。 唐 黃滔 《綿上碑》:“祿親者衆,名親者鮮。”
詞語分解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親的解釋 親 (親) ī 有血統或夫妻關系的:親屬。親人。親緣。雙親(父母)。親眷。 婚姻:親事。 因婚姻聯成的關系:親戚。親故。親鄰。親朋。 稱呼同一地方的人:鄉親。 本身,自己的:親睹。親聆。親筆。 感情好
專業解析
"祿親"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從古代典籍和傳統倫理觀念中衍生而來。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祿親"指以俸祿奉養父母。其中:
- "祿":指古代官吏的俸給、薪俸。
- "親":指父母雙親。
合起來,"祿親"即表示用做官所得的俸祿來贍養和孝敬父母。這體現了子女(尤其是為官者)對父母應盡的孝道和經濟供養責任。
二、文化内涵與倫理背景
"祿親"的概念深深植根于儒家孝道文化:
- 孝養的具體體現:儒家認為"孝"不僅在于尊敬和順從父母,更在于能實際奉養,使其衣食無憂。"祿親"正是通過獲得官職俸祿這一體面且穩定的方式來實現對父母的物質奉養,是"養親"的高級形式。《孝經·庶人章》雖未直接提"祿親",但強調"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其精神與"祿親"相通,即盡己所能供養父母。
- "代耕"思想的實踐:古代有"祿足以代其耕"的說法。意思是,為官所得的俸祿,其價值足以代替親自耕種田地來養活家人(尤其是父母)。"祿親"即是這種"以祿代耕"思想在奉養父母方面的具體應用。這反映了農耕社會中,官職俸祿被視為一種穩定且體面的家庭經濟來源。
- 士人的責任與追求:對于古代的讀書人(士)來說,"學而優則仕",入仕為官不僅是實現個人抱負的途徑,也是承擔家族責任、光宗耀祖、奉養雙親(祿親)的重要手段。"祿親"成為士人階層踐行孝道的一個重要目标和人生責任。
三、總結
"祿親"一詞精準地概括了中國古代社會以官職俸祿贍養父母的行為及其背後的倫理觀念。它超越了簡單的經濟供養,是儒家孝道文化在特定社會制度(如科舉、官僚制度)下的具體實踐,體現了子女(尤其是為官者)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和家庭責任的擔當。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祿親"的基本釋義提供了權威依據。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官方網站 - 《漢語大詞典》介紹 (注:此為出版社官網對《漢語大詞典》的介紹頁面,作為該詞典存在的權威證明)
-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在解釋相關詞彙(如"祿"、"養親")及引述古代文獻(如《孝經》)時,提供了理解"祿親"文化背景的基礎。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專題頁 (注:此為出版社官網對《辭源》的介紹頁面,作為該詞典存在的權威證明)
- 儒家經典《孝經》:為理解"祿親"背後的孝道倫理提供了核心思想支撐。其"養親"要求是"祿親"行為的倫理基礎。
- 中國古代社會制度與文化研究:對科舉、官僚制度及其與家族倫理(如孝道)關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祿親"産生的社會土壤和實踐意義。相關論述可在權威曆史學、社會學著作中找到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祿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祿親”指以俸祿養親,即通過官員的俸祿來奉養父母或親屬。該詞由“祿”(俸祿)和“親”(父母、親屬)組合而成,強調用官職收入履行贍養責任。
2.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黃滔的《綿上碑》,原文為:“祿親者衆,名親者鮮。” 意為“用俸祿奉養父母的人多,但以名譽孝行奉養父母的人少”。
3.詞語結構
- 祿:古代指官吏的俸祿,如“高官厚祿”。
- 親:指有血緣或婚姻關系的親屬,如父母、家人。
4.相關延伸
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孝道”的重視,尤其強調通過仕途經濟實現贍養義務的價值觀。與之相關的成語包括“福祿雙全”“進祿加官”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獻《綿上碑》的原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韻箋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背恩忘義憊驽髲髢敝室菜籽油宸衛抽搦慈憐慈石耳聞不如面見發奸擿伏犯顔極谏服服帖帖寡俦管音詭诓華崧艱窭畿輔記結激裂積郁昆媦連玺麟绂嚨嚨眇丈夫迷回拟出佞慧破璧破春破損格鉗髠縴手熱鍋氣辱行紹衣沈佚市場體系訟系素采素室宿瑕鲐顔糖水钿波提包停床外語未牌窩絲糖無素吾土無徒仙井铦穎諧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