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挝妇翁的意思、挝妇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挝妇翁的解释

《东观汉记·第五伦传》:“尝见上曰;‘闻卿为吏,挝妻父,不过从兄饭,寧有之邪?’对曰:‘臣三娶妻,皆无父。’”亦见《后汉书·第五伦传》。后因以“挝妇翁”为无故受人诽谤的典故。《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昔 直不疑 无兄,世人谓之盗嫂; 第五伯鱼 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新唐书·柳宗元传》:“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以百数。故有无兄盗嫂,娶孤女挝妇翁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挝妇翁”是汉语典故性短语,语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核心含义指“无故归咎他人”或“行事悖逆常理”,多用于批判无端构陷、违背伦常的行为。

一、语义解析 “挝”通“抓”,古汉语中表击打(《说文解字》释“击也”),“妇翁”即岳父(《尔雅·释亲》称妻父为“妇翁”)。字面义为击打岳父,实则比喻违背人伦纲常的诬陷行为。该词常见于史书对政治诬告事件的评价,如《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未有叩营抗臂,挝妇翁者”即用此典。

二、典故溯源 典故源自东汉初年史实:光武帝刘秀曾听闻“有人执辱其妇翁者”,经查证实属虚妄。此事载于《后汉书·第五伦传》,第五伦借此例劝谏帝王勿信谗言,后演变为成语典故,如《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亦引此典谏止诽谤。

三、用法说明

  1. 作谓语时强调“无端构罪”,如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评述冤狱时用“挝妇翁之诬”;
  2. 作宾语时多指代荒诞罪名,如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称“史传多载挝妇翁类事”;
  3. 现代汉语中属罕用典故,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及伦理批判领域。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资治通鉴》;《汉语大词典》网络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挝妇翁”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与字面意思容易产生误解,需结合文献背景理解:

一、基本释义

读音:wō fù wēng
结构:由“挝”(击打)、“妇”(妻子)、“翁”(岳父)三字组成,但不可直译为“殴打岳父”。其实际含义为“无故遭受诽谤”,特指因谣言或误解蒙受冤屈的情况。


二、典故起源

出自《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
东汉官员第五伦(字伯鱼)三次娶妻,妻子均为孤女(无父之女),却被诬告“挝妻父”(殴打岳父)。皇帝询问时,他解释自己根本无岳父可殴打,此事纯属诽谤。后以“挝妇翁”代指无端受诬的典型事例。


三、用法与例句

  1. 比喻蒙冤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提到:“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说明该词常用于描述“以白为黑”的污蔑行为。
  2. 文学引用
    唐代柳宗元在《新唐书》中以此典类比贤才受谤的现象。

四、常见误解辨析

建议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典)以获取准确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璧合比绍步调不索常旸谗慝重行醇厚吊奠叠意帝庭方骖竝路沸羹肤理釭花皋吕高着更香鞲蔽冠冕横征苛役狐狸精获解计禀节制资本穄米金梁金穗谲佹骏发来嘻脸颊敛收李悝马架慲觟駡山駡海门仆蓬蕽蒲笨车强济谦揖敲吟轻死重气丘成桐綦下蜷嵼棬棬裙帔伞簳赏格神态手纹爽恺岁市天行时气同命运共呼吸鼍鼓歪点子无服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