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寑疾”。卧病。《左傳·昭公七年》:“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後漢書·董卓傳》:“及 靈帝 寑疾,璽書拜 卓 為 并州 牧。”《醒世恒言·隋炀帝逸遊召譴》:“ 文帝 寝疾於 仁壽宮 ,夫人與太子 廣 同侍疾。” 清 曾國藩 《唐确慎公墓志銘》:“時總督 陶文毅公 澍 寝疾,公代行使院政事。”
“寝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因患病而卧床不起,多用于描述重病狀态()。由“寝”(卧)和“疾”(疾病)組成,字面意為“因病卧床”()。
詞義核心
強調疾病導緻無法起身活動,需長期卧床休養。例如《左傳·昭公七年》記載:“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即國君因病卧床三個月()。
使用場景
常見于史書、古典文學中,如《後漢書》描述漢靈帝“寑疾”時任命董卓為州牧(),《醒世恒言》提到隋文帝“寝疾于仁壽宮”()。
近義詞與關聯詞
該詞屬文言範疇,現代口語中已罕用,但可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需注意語境貼合度()。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寝疾是一個成語,形容長時間床榻之病,即長期卧床不起的疾病。也可以指代長時間的疾病或病榻上的病痛。
寝疾的拆分部首為寸和疒,寸是右手*********象,象征尺寸的單位;疒是與疾相同的部首,表示疾病、病榻。整個寝疾這個詞共有8個筆畫。
《寝疾》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四年》這篇古代的文獻中。它的意義是指一位名叫公孫豪的老人得了重病,長時間卧床不起。後來,人們就用寝疾來描述長時間卧床不起的疾病。
寝疾的繁體字是「寢疾」。
古代的寝疾的寫法為「寖疾」。在古代,字形沒有規範統一,所以字的形狀和寫法會有細小的變化。
他得了寝疾,已經卧床不起了一個月。
長期的寝疾讓他失去了很多機會。
這位作家用了他的寝疾寫下了一部偉大的小說。
床榻、長期、疾病、病榻
長病、卧病
健康、起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