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詩外傳》卷三:“ 成王 封 伯禽 於 魯 , 周公 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 魯國 驕士。吾 文王 之子, 武王 之弟, 成王 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記此事。後因以“握髮吐哺”比喻為國家禮賢下士,殷切求才。 唐 陸贽 《興元論解姜公輔狀》:“握髮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 宋 範仲淹 《帝王好尚論》:“ 文王 躬迎 呂望 , 周公 握髮吐哺,以待白屋之士。”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國家旁求俊乂,握髮吐哺以求才。”亦作“ 握髮吐飧 ”。《舊唐書·張玄素傳》:“臣聞 周公 以大聖之材,猶握髮吐飧,引納白屋,而況後之聖賢,敢輕斯道?”或省作“握髮”。 唐 錢起 《送任先生任唐山丞》詩:“上公頻握髮,才子共垂帷。” 清 方文 《聞範質公大司馬免官感賦》之二:“握髮朝廷士,鳴鐃夜守營。”
“握發吐哺”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周公輔政的典故,主要用來形容執政者或領導者對人才的極度重視和殷切求賢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才為治國之本”的價值觀,至今仍被引用以倡導重視人才的社會風氣。例如,現代語境中可比喻企業高管為引進人才而親力親為。
若需了解具體典故文獻或更多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史記》等古籍原文。
《握發吐哺》是一個成語,意指嬰兒的四個重要生活能力:握住物品、嘴裡發出聲音、吐出食物和哺乳。
《握發吐哺》由握(手部部首)+發(發射部首)+吐(口部部首)+哺(口部部首)組成,共21畫。
這個詞源于《論語·為政》:“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中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被解釋為“握發吐哺,方能有閑暇去學習文化知識。”
《握發吐哺》
古代漢字寫作為“握髮吐哺”,中間的“發”字是由“髮”代替的,表示抓住頭發的意思。由于現在使用的漢字簡化,所以“發”被簡化為“發”。
他的兒子才九個月大,已經能夠握發吐哺了。
握手、發射、吐氣、哺乳
四肢發達、生活自理能力強
無法自理、無法實現基本生活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