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雕與鹗。猛禽。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虎豹豺兕,失氣恐喙;鵰鶚鷹鷂,飛揚伏竄。” 五代 譚用之 《塞上》詩之二:“牛羊集水煙黏步,鵰鶚盤空雪滿圍。” 明 徐霖 《桐城歸舟漫興》詩:“仰窺鵰鶚雲霄上,近狎鳧鷖洲渚間。”
(2).比喻奸佞。《後漢書·張衡傳》:“鵰鶚競於貪婪兮,我脩絜以益榮。” 李賢 注:“喻讒佞也。” 唐 元稹 《哭呂衡州》詩之四:“鵰鶚生難敵,沉檀死更香。”
(3).比喻才望超群者。 唐 杜甫 《奉贈嚴八閣老》詩:“蛟龍得雲雨,鵰鶚在秋天。” 仇兆鳌 注:“《唐書》: 韋思謙 為禦史大夫,見王公未嘗屈禮,曰:‘耳目之官,固當特立,鵰鶚鷹鸇,豈衆禽之偶。’” 宋 王禹偁 《酬種放徵君一百韻》:“如何 宋右史 ,斥鷃議鵰鶚。”自注:“起居舍人 宋維翰 奏:‘ 種放 隱居 終南 ,乞量才録用。’頗為識者所笑。” 明 楊基 《憶北山梨花》詩:“未能摶搖跨鵰鶚,詎免束縛同鷄豚。”
雕鹗(diāo è)是漢語中對大型猛禽的統稱,特指雕和鹗兩類鳥類,具有鮮明的生物學特征與文化象征意義。以下從詞典釋義、生物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二者并稱時泛指大型猛禽,如《本草綱目》載:“雕似鷹而大,鹗狀如鷹而稍小”。
形态習性
分類地位
現代分類學中,雕屬鷹科(Accipitridae),鹗獨立為鹗科(Pandionidae),二者均屬隼形目猛禽。
古籍常以雕鹗喻人傑,如《後漢書·張衡傳》“雕鹗競于貪婪”諷争權者;李白《贈從孫義興宰銘》“蠖屈雖百裡,鵬鶱望三台”以雕鹗喻志向高遠。
古代武官服飾繡雕鹗圖案象征勇武(如《唐六典》載武将袍紋),明清“一品武官補子”紋樣亦含雕鹗元素。
權威參考文獻:
“雕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兩種猛禽——雕和鹗。雕屬于鷹科,體型較大,捕食能力強;鹗又稱“魚鷹”,擅長捕魚。二者常被并稱,象征兇猛與力量。例如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中描述:“虎豹豺兕,失氣恐喙;雕鹗鷹鹞,飛揚伏竄”。
比喻義(負面)
古代文獻中,雕鹗有時被用來比喻奸佞之人或權謀之輩,強調其兇悍、狡詐的特性。
比喻義(正面)
在文學作品中,雕鹗也用于贊譽才識卓越、能力超群者。如杜甫《奉贈嚴八閣老》詩句:“蛟龍得雲雨,雕鹗在秋天”,以雕鹗騰飛暗喻人才得志。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褒貶色彩差異較大,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權威典籍如《漢語大詞典》及漢典均收錄了上述釋義,建議參考經典文獻用例以深入理解。
八代白麞邊使癟子財減碴兒寵戚帆布床梵譯符節府囊負任蒙勞葛溝各色各樣共貫鳏官杭紡話把話趕話華清池胡粉獲濟護書見微知著急忙謹恪酒荒絶德廓爾喀人例銀露表露電輪運雒雒嘔煖貧賤糟糠婆母謙拒切莫青鬒欽隆鵲尾爐荛豎認屐喪身失節沙墋山鬟思憶頌禱湯婆子望風希指文房四寳紋風不動文鹓彩鳳烏油鄉闱鮮豔小布衫小隊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