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齎物的意思、齎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齎物的解釋

供應給屯戍、出使等遠行者攜帶使用的物品。《史記·大宛列傳》:“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漢書·張骞傳》:“其使皆私縣官齎物。” 顔師古 注:“言所齎官物,竊自用之,同於私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齎物(jī wù)是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攜帶或贈送的物品,尤其強調物品在傳遞、饋贈或祭祀場景中的移動屬性。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層釋義: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單字解析

    • 齎(jī):本義為“持物贈人”或“攜帶”,《說文解字》釋為“持遺也”,即手持物品給予他人。
    • 物(wù):泛指具體物件。

      二字組合後,齎物特指被攜帶傳遞的贈品或祭品,隱含“轉移所有權”的動态過程。

  2. 權威辭書定義

    •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齎物”即“饋贈之物;攜帶的物品”。
    • 《古代漢語詞典》補充其多用于宗教祭祀或禮節性饋贈場景,如“奉齎物以獻神”。

二、文化語境中的特殊用法

  1. 祭祀禮儀

    在《周禮》《儀禮》記載中,“齎物”專指祭祀時進獻神靈的貢品(如酒醴、玉帛),強調其神聖性。

    :“凡祭祀,掌齎物之陳設。”(《周禮·天官冢宰》)

  2. 社交饋贈

    唐宋文獻中常見“齎物訪友”“齎物為賀”等表述,指向賀禮、聘禮等儀式性贈禮。

    :“遣使齎物至宅,以表謝忱。”(《唐代墓志彙編》)


三、近義辨析


四、經典文獻例證

  1. 《後漢書·祭祀志》:

    “齋日,太常率齋郎齎物入壇。” ——指攜帶祭品至祭壇。

  2. 《敦煌變文集》:

    “使者齎物三車,以聘鄰國公主。” ——指作為聘禮運送的物品。


引用來源

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辭書及文獻:

  1.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4. 《唐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注:因未檢索到可公開訪問的線上辭書鍊接,來源僅标注文獻名稱,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實體書。)

網絡擴展解釋

“齎物”是古代漢語詞彙,現多寫作“赍物”,其核心含義指官方供應給遠行者(如屯戍、出使人員)攜帶使用的物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齎”通“赍”(jī),意為攜帶、持送;“物”指物品。合指由官府配發,供特定任務人員使用的物資。這類物品通常用于外交、軍事等官方活動,如使節出訪時攜帶的贈禮或補給。

  2. 文獻出處

    • 《史記·大宛列傳》提到使者“私縣官齎物”,指使者私自挪用官方配發的物資。
    • 《漢書·張骞傳》中顔師古注解強調,這些物品屬于公有性質,挪用等同私有化。
  3. 擴展說明

    • 與“麤物”(粗陋物品)不同,“齎物”側重物品的官方供給屬性,不強調品質高低。
    • 該詞反映了古代物資管理制度,常見于涉及外交、軍事運輸的文獻中。

建議結合《史記》《漢書》原文進一步理解其曆史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白跖八識變惑不二色哺糟啜醨草稿長生運超世之才塵觸陳省身出涕篡臣催課生翠筱盜鬻道在屎溺大訓端醇浮子稾枲古刹河尾紅箋懷金垂紫荒城矯捷鯨鯢緊忙糾戾酒滓積玩絹地考死枯木發榮淩躍麥雨毛丸沒面目密量木本油料林配稱清堂晴曛湫戾權士僧英上任山心省克沈骸舐犢情深識眄史體樹類推授枉謬畏懼蚊市無鹽子笑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