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竦然的意思、毛骨竦然的詳細解釋
毛骨竦然的解釋
同“ 毛骨悚然 ”。 清 李漁 《比目魚·狐威》:“那些租戶債戶見了,赫得毛骨竦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我們聽的人不消說也很有興會,盡管是聽得毛骨竦然,但總要無餍足地找他說鬼。” 巴金 《春》六:“ 淑英 看得毛骨竦然, 淑華 看得怒氣沖天。”
詞語分解
- 毛骨的解釋 .毛發與骨骼。 唐 劉禹錫 《桃源行》:“俗人毛骨驚仙子,争來緻詞何至此?” 宋 蘇舜欽 《演化琴德素高因為作歌以寫其意雲》:“風吹仙籟下虛空,滿坐沉沉竦毛骨。” 宋 陸遊 《夜汲井水煮茶》詩:
- 竦然的解釋 .恭敬貌。《後漢書·黃憲傳》:“ 潁川 荀淑 至 慎陽 ,遇 憲 於逆旅,時年十四, 淑 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 明 方孝孺 《題楊先生墓銘後》:“獲聆 白鹿子 言論,固已竦然敬之。”.
網絡擴展解釋
“毛骨竦然”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拼音:máo gǔ sǒng rán
- 注音:ㄇㄠˊ ㄍㄨˇ ㄙㄨㄥˇ ㄖㄢˊ
- 含義:形容因極度恐懼、驚慌或震驚而全身毛發豎起、脊背發冷的狀态。
- 同義詞:毛骨悚然(兩者意義完全相同,僅用字差異,“竦”與“悚”通假)。
-
出處與例句
- 出自清代李漁《比目魚·狐威》:“那些租戶債戶見了,赫得毛骨竦然。”。
- 巴金《春》中例句:“淑英看得毛骨竦然,淑華看得怒氣沖天。”。
- 古典文學中亦有類似用法,如《精忠嶽傳》描述陰風場景時用此詞形容戰栗。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不寒而栗、膽戰心驚。
- 反義詞:面無懼色、泰然自若。
-
語法與用法
- 屬主謂式成語,多作定語或狀語,用于描寫人的心理或環境引發的恐懼感。
- 適用場景:恐怖故事、突發事件、超自然現象等令人極度不安的情境。
-
補充說明
- 該成語通過“毛發豎起”“骨骼戰栗”的生動描寫,強化了恐懼的生理反應,屬于漢語中具象化表達情緒的典型詞彙。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成語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毛骨竦然》的意思
詞語《毛骨竦然》形容非常恐懼、害怕的狀态,意指使人背脊發涼、驚恐不安的感覺。它刻畫了内心強烈的恐懼情緒,如同身體上的毛發倒豎、骨頭冷寒一般,使人感到害怕到極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毛骨竦然》的部首和拆分筆畫如下:
- 毛:部首為每
- 骨:部首為骨,筆畫數為10
- 竦:部首為立,筆畫數為9
- 然:部首為灬,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毛骨竦然》的來源可以追溯至明代杜甫的《贈衛八處士》詩中的一句:“毛骨竦然回首語,恍如見往昔時人。”創造了這個形容詞,用以形容人因為恐懼而産生的身心反應。
在繁體字中,《毛骨竦然》的寫法為「毛骨竦然」,字形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沒有特定的寫法規定。然而,根據曆史文獻和古籍記載,古人在書寫《毛骨竦然》時多數按照現代簡體字的形式書寫。
例句
以下是《毛骨竦然》在句子中使用的例句:
- 當她聽到那天黑暗的房間裡傳來的陰森聲音時,她感到毛骨竦然。
- 他望向窗外的黑暗山林,不禁感到一陣毛骨竦然的寒意。
組詞
與《毛骨竦然》相關的組詞有:
近義詞
與《毛骨竦然》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反義詞
與《毛骨竦然》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