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羌笛。五孔。《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好……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參見“ 羌笛 ”。參閱《文獻通考·樂十一》。
“胡笛”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吹奏樂器,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基本定義
胡笛即羌笛,是一種五孔竹制樂器,源自古代羌族,後傳入中原地區。其名稱中的“胡”指代北方或西方少數民族,表明其外來屬性。
曆史記載
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東漢靈帝時期(約公元2世紀),胡笛與胡舞在京都貴族中盛行,成為當時流行的異域文化元素。
文學與音樂應用
胡笛常出現在邊塞詩詞中,如宋代張镃的“嗚嗚胡笛鹧鸪聲”,明代熊直的“朝吹出塞羌胡笛”等,多用于描繪塞外風光或表達戍邊情感。
結構特點
作為羌笛的别稱,其形制為五孔豎吹管樂器,音色清亮,適合表現蒼涼悠遠的曲調,與中原傳統笛類樂器(如竹笛)存在差異。
現代關聯
當代有藝術家以“胡笛”為名,如漫畫家、國畫家胡笛,但此為人名,與樂器無直接關聯。
若需進一步了解胡笛的演奏方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文獻通考·樂十一》等古籍文獻。
《胡笛》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豆、示
拆分筆畫:8畫
來源:《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古代胡人用來吹奏音樂的樂器,所以稱為胡笛。
繁體字:胡簫
古時候漢字寫法:胡音獨奏的樂器,筚路藍縷。形近簡為示犬示。
近義詞:胡琴、胡吹、豉笛
反義詞:中國笛
例句:他手持胡笛,在黃沙漫漫的沙漠中吹奏出悠揚的音樂。
組詞:胡子、胡亂、笛聲、笛子、樂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