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rreconcilable] 敵對雙方矛盾尖銳,其勢不能并存。也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謂敵對的事物不能同時并存。《戰國策·楚策一》:“ 楚 強則 秦 弱, 楚 弱則 秦 強,此其勢不兩立。”《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魯迅 《書信集·緻李霁野》:“總之,薪水與創作,是勢不兩立的。”亦作“ 勢不兩存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得報懇惻,知與 休 久結嫌隙,勢不兩存。”
“勢不兩立”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ì bù liǎng lì,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尖銳到無法調和或共存。核心含義強調對立雙方的不可調和性,常用于描述仇恨、利益沖突或立場對立的關系。
最早出自《戰國策·楚策一》:“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這句話以戰國時期秦楚争霸為背景,說明兩國力量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奠定了成語的語義基礎。
該成語生動刻畫了不可調矛盾關系,既有曆史典故支撐,又廣泛用于現代語境。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程度較輕的“對立”混淆。
勢不兩立是一個成語,表示兩種不同的勢力或情況之間互相抵觸,無法共存。
勢(力)部首是力,總共6畫;不部首是一,總共一畫;兩部首是二,總共二畫;立部首是立,總共五畫。
勢不兩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管子·權修》:“勢不兩立,功在衆矣。”形象地描繪了兩個勢力或情況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勢不兩立(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不過,勢不兩立這個成語在不同時期的書法中大緻保持一緻。
1. 這兩個國家之間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競争,勢不兩立。
2. 他們的立場截然不同,勢不兩立。
勢力、立場、共存、對立
水火不容、針鋒相對、不可調和
友好、和諧、共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