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身的意思、文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身的解釋

[tattoo] 在人的皮膚上刺繪出有顔色的花紋或圖形

斷發文身

詳細解釋

(1).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花紋或圖案。《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孔穎達 疏:“ 越 俗斷髮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湼之。”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回儀衛》:“有三五文身惡少年控馬,謂之‘花褪馬’。”《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 劉知遠 出去将錢雇倩針筆匠文身,左手刺個仙女,右手刺一條搶寳青龍,背脊上刺一個笑天夜叉。” 清 洪頤煊 《讀書叢錄》卷十八:“斷髮謂剪其髮,文身謂文飾其身。” 蔡元培 《民族學上之進化觀》:“例如未開化的民族,最初都有文身的習慣,有人說文身是一種圖騰的标記;有人說文身是純為裝飾……文身之法,或在身體各部塗上顔色,或先用針刺然後用色。”

(2).猶修身。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渠水》:“餘謂俊者所以智勝羣情,辨者所以文身祛惑。”《北史·常爽傳》:“六經者,先王之遺烈,聖人之盛事也,安可不遊心寓目習性文身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文身(又稱紋身、刺青)是一種通過在皮膚上刺入顔料形成永久性圖案的人體藝術形式,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技術原理
    文身是用帶有墨的針刺破皮膚底層,将不溶性色素(如卡紅、靛藍等)帶入真皮層,形成永久性花紋或文字。傳統方法包括手工針刺,現代多使用電動文身機。

  2. 曆史與文化意義

    • 起源于古代宗教儀式,如部落民族的圖騰崇拜或身份标識;
    • 在中國,高山族、傣族等少數民族曾将其作為成年禮或族群标志;
    • 部分文化中象征勇氣、地位,如《史記》記載的“斷發文身”習俗。
  3. 現代功能與象征
    當代文身多體現個人審美與表達,常見用途包括:

    • 紀念重要事件或人物;
    • 藝術創作載體(如抽象圖案、寫實肖像);
    • 信仰或價值觀的視覺化呈現(如經文、符號)。
  4. 健康風險與處理
    文身可能導緻皮膚感染、異物肉芽腫或過敏反應。若需去除,可通過激光治療分解色素,但可能殘留疤痕。

注:文身具有永久性,建議選擇正規機構并了解相關風險。如需更完整的文化案例或技術細節,可參考漢典、公共衛生科學數據中心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文身》的意思

《文身》一詞是指在身體上刺繡、繪畫或雕刻文字、圖案等,以美化或表達個人特點的一種方式。

《文身》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文身》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文”和“身”兩個字,其中“文”的部首為“文”字頭,筆畫為4畫;“身”的部首為“身”字旁,筆畫為7畫。

《文身》的來源與繁體

《文身》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禮記·曲禮上》。在古代,文身是一種貴族或士人的身份象征。

繁體字“文身”為「紋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差異,而《文身》這個詞在古代通常以隸書體寫成。

《文身》的例句

1. 他的背部上有一幅精美的文身,令人贊歎不已。

2. 這位藝術家以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制作文身,被譽為行業的先鋒。

組詞

文身藝術、文身師、文身紋樣、文身圖案

近義詞

紋身、刺青、刺身

反義詞

無紋身、素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