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凫舄的意思、凫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凫舄的解釋

《後漢書·方術傳上·王喬》:“ 王喬 者, 河東 人也。 顯宗 世,為 葉 令。 喬 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乃詔尚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後因以“鳧舄”指仙履。 南朝 梁 沉約 《善館碑》:“霓裳不反,鳧舄忘歸。”亦常用為縣令的典實。 唐 駱賓王 《餞鄭安陽入蜀》詩:“惟有雙鳧舄,飛去復飛來。” 明 孫柚 《琴心記·王孫作醵》:“久别豐儀,常念一雙鳧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凫舄(fú xì)是漢語中一個富有文化典故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面、典故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二、典故溯源(核心義)

“凫舄”典出《後漢書·方術列傳·王喬傳》,記載東漢縣令王喬的神異事迹:

王喬每月朔望從葉縣赴京朝見,漢明帝見其車駕不至卻常現身形,密令太史伺察。太史發現“有雙凫從東南飛來”,張網捕獲後,“得一雙舄”,方知王喬所穿之鞋化為野鴨載其飛行。

典故引申義:

  1. 指仙術或奇能:象征王喬以法術化鞋為凫、騰空飛行之能。
  2. 代指地方官吏:因王喬任葉縣縣令,後世以“凫舄”喻指縣令或其行蹤,成為詩文中的雅稱。

三、文化引申義

  1. 縣令的代稱

    唐宋詩詞中常以“凫舄”借指縣令或地方官。如唐代獨孤及《酬常郿縣見贈》中“謂乘凫舄朝天子”,即以凫舄暗喻縣令身份。

  2. 仙履或隱逸象征

    因王喬被奉為仙人(後稱“王喬騎鶴”),其鞋被視為仙物,故“凫舄”亦引申為隱士或修道者的标志。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将凫舄歸入“仙道器物”類。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釋“凫舄”為:“指仙履。後亦用為縣令的典實。”并引《後漢書》王喬傳為源。

  2. 《辭源》(修訂本)

    強調其雙重文化意象:一為方術典故,二為官職代稱,體現漢語詞彙的典故化特征。


引用來源

  1. 《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條目“凫舄”。
  3.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凫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xì,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典故兩個層面解釋:

  1. 字面含義

    • 凫:指野鴨,如《詩經·鄭風》中“凫鹥在泾”的“凫”即此意。
    • 舄(xì):古代對鞋子的雅稱,如《詩經·小雅》中的“赤舄幾幾”指貴族穿的紅鞋。
      因此,“凫舄”字面可理解為“野鴨形狀的鞋”或“與凫相關的鞋”,但實際多用于典故引申。
  2. 典故來源
    該詞源自東漢縣令王喬的傳說。據《後漢書·方術傳》記載,王喬每次進京朝見時,總有一對野鴨(雙凫)飛來。皇帝命人網住野鴨,卻發現是王喬所穿的鞋子所化。因此,“凫舄”被用來代指仙履或有神奇功能的鞋子,後引申為地方官吏的代稱。

  3. 文學引申
    在詩詞中,“凫舄”常用于:

    • 借指縣令或地方官(如唐代張籍詩“幸得謝家趨郡閣,卻将凫舄入京華”)。
    • 比喻輕盈飄逸的步履(因凫善飛,舄為鞋,合指步履如飛)。
  4. 發音與用法提示

    • 注意“舄”字讀作xì,與“戲”同音,而非“鳥”或其他讀音。
    • 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引用典故的詩文中。

别人正在浏覽...

白相白衣公卿百字暴顯豺心長公産量剗内齒牙餘惠酬抗春王圃村聲潑嗓第三産業兜取獨速方舄飛糧挽秣共飨構夏觀采寒暑豗蹙叫彩膠鬲之困狡猱解放區禁鼎一脔金汞極于台燐爛林塘鸾裙旅力馬鹿慢率沐猴衣冠黏吝繳繞蟠藤親眷破銅爛鐵喬松切雲寝惡青亭崎嶬聲氣盛氣詩中有畫壽世私逋素帶所當無敵恬豁悌順途術外傾武藝超群憲規祆廟火笑态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