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舄的意思、凫舄的詳細解釋
凫舄的解釋
《後漢書·方術傳上·王喬》:“ 王喬 者, 河東 人也。 顯宗 世,為 葉 令。 喬 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乃詔尚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後因以“鳧舄”指仙履。 南朝 梁 沉約 《善館碑》:“霓裳不反,鳧舄忘歸。”亦常用為縣令的典實。 唐 駱賓王 《餞鄭安陽入蜀》詩:“惟有雙鳧舄,飛去復飛來。” 明 孫柚 《琴心記·王孫作醵》:“久别豐儀,常念一雙鳧舄。”
詞語分解
- 凫的解釋 凫 (鳬) ú 水鳥,俗稱“野鴨”,似鴨,雄的頭部綠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遊湖泊中,能飛。 同“浮”。 〔凫茈〕古書上指“荸荠”。 同“洑”。 筆畫數:; 部首:幾; 筆順編號:
- 舄的解釋 舄 ì 鞋。 同“潟”。 姓。 筆畫數:; 部首:臼;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凫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xì,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典故兩個層面解釋:
-
字面含義
- 凫:指野鴨,如《詩經·鄭風》中“凫鹥在泾”的“凫”即此意。
- 舄(xì):古代對鞋子的雅稱,如《詩經·小雅》中的“赤舄幾幾”指貴族穿的紅鞋。
因此,“凫舄”字面可理解為“野鴨形狀的鞋”或“與凫相關的鞋”,但實際多用于典故引申。
-
典故來源
該詞源自東漢縣令王喬的傳說。據《後漢書·方術傳》記載,王喬每次進京朝見時,總有一對野鴨(雙凫)飛來。皇帝命人網住野鴨,卻發現是王喬所穿的鞋子所化。因此,“凫舄”被用來代指仙履或有神奇功能的鞋子,後引申為地方官吏的代稱。
-
文學引申
在詩詞中,“凫舄”常用于:
- 借指縣令或地方官(如唐代張籍詩“幸得謝家趨郡閣,卻将凫舄入京華”)。
- 比喻輕盈飄逸的步履(因凫善飛,舄為鞋,合指步履如飛)。
-
發音與用法提示
- 注意“舄”字讀作xì,與“戲”同音,而非“鳥”或其他讀音。
- 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引用典故的詩文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凫舄(fú xì)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小船”的引用。
拆分凫舄的部首是“飛”和“舟”,意味着小船在水上飛行的形狀。它由15個筆畫構成,可以分為飛字的4個筆畫和舟字的11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歌和文學作品中。它經常用來形容輕便的小船,如漁船、劃船或小舢闆等。凫舄也可以作為比喻來形容行動敏捷、靈活快速。
在繁體字中,凫舄保持相同的形狀和意思。“凫”字和“舄”字的結構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凫舄的基本形态和部首組合仍然相同。
以下是一個示例句子:他小心地坐在凫舄上,滑行在湖面上。
與凫舄相關的組詞可以是凫翅(fú chì),意思是凫鴨的翅膀。
與凫舄相近的詞語可能是舢闆(shān bǎn),意為小船。
凫舄的反義詞可能是大船或大航,指的是較大的船隻。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夠幫助你對凫舄有更清晰的了解!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