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三國 吳 孟宗 母嗜食筍,值冬無筍, 宗 入竹林悲泣哀歎,忽見有筍生出,得以供母。事見《三國志·吳志·孫晧傳》 裴松之 注引《楚國先賢傳》。 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況在将來,迷信破了,便沒有哭竹、卧冰。”
“哭竹”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孝道典故,主要講述三國時期吳國孝子孟宗的故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源自《三國志·吳志·孫晧傳》裴松之注引的《楚國先賢傳》,後成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常與“卧冰求鯉”等孝行并稱。
孟宗的母親冬季病中想吃竹筍,但寒冬無筍可尋。孟宗進入竹林悲泣哀歎,其孝心感動天地,竹筍竟破土而出,得以供母食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完整故事或曆史背景,可查閱《三國志》相關注釋或《二十四孝》文獻。
哭竹是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嬰兒啼哭聲音的狀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哭竹”一詞的來源暫無确切的文獻記載。但民間傳說有這樣的故事:相傳古時有一位幼年失散的皇宮王嫔在竹林中長大,她發出的啼哭聲音中帶有竹子的味道。後來,人們用“哭竹”來形容嬰兒哭泣的聲音,并逐漸被人們接受與使用。
繁體:
哭竹(繁體字為哭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寫法會有一定的差異。關于“哭竹”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參閱相關古代文獻資料,因此這裡無法給出具體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他剛剛哭直到竹林中所有的鳥都被驚飛。
2. 嬰兒的啼哭聲如同遠處竹林中的哭竹聲。
組詞:
哭聲、竹林、竹子、嫔妃
近義詞:
啼哭、啜泣、嚎啕大哭
反義詞:
歡笑、無聲、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