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蚊母鳥的意思、蚊母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蚊母鳥的解釋

亦作“蟁母鳥”。即夜鷹。晝伏夜出,捕食蚊虻。舊時以為此鳥吐蚊,故名。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蚊母鳥,形如青鷁,嘴大而長,于池塘捕魚而食,每叫一聲,則有蚊蚋飛出其口……亦呼為吐蚊鳥。”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江 東有蚊母鳥,亦謂之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子於叢葦間, 湖州 尤甚。” 明 宋濂 《逐鷏文》:“ 江 東有蟁母鳥,生池澤茹藘中……每鳴,吐蚊一二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蚊母鳥是漢語中對夜鷹目部分鳥類的民間俗稱,特指以捕食蚊蟲為主的夜行性飛禽。該名稱源于其獨特的食性及活動規律,在不同方言區也被稱為"蚊䴘""夜鷹"等。

從生物學特征來看,蚊母鳥主要指夜鷹科(Caprimulgidae)鳥類,其典型代表為普通夜鷹(學名:Caprimulgus indicus)。這類鳥具有寬大的口裂、短而強健的喙部,以及羽毛形成的僞裝色,適應夜間捕食飛蟲的習性。《中國鳥類志》記載其每隻成鳥每晚可捕食上千隻蚊蟲,在生态系統中具有重要控蟲功能。

在古籍文獻中,蚊母鳥的稱謂最早見于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其中描述:"蚊母大如鴿,每鳴如吐蚊者"。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了該詞在閩南、客家方言區的使用案例,顯示其作為地域性名稱的傳承。

依據《中國動物志》鳥綱第九卷記載,這類鳥類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屬于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其晝伏夜出的習性在《浙江通志·物産志》中被描述為"晝伏草間,夜則群飛食蚊"的生物特性。

在民俗文化層面,蚊母鳥被部分地區視為益鳥。明代《閩書·南産志》記載:"蚊母能吐蚊,然實食蚊而誤傳",糾正了古人對其吐蚊傳說的誤解,體現先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記錄。

網絡擴展解釋

“蚊母鳥”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動物學含義

蚊母鳥是夜鷹的别稱,屬于夜鷹科鳥類,學名Caprimulgus indicus。其特點包括:

  1. 外形特征:形似青鷁,嘴大而長。
  2. 生活習性:晝伏夜出,以捕食蚊蟲、飛虻為主,常在池塘邊活動。
  3. 名稱由來:古人誤認為此鳥會“吐蚊”,故得名“吐蚊鳥”。唐代文獻記載,其鳴叫時“有蚊蚋飛出其口”。

二、文化引申義

在成語中,蚊母鳥被用來比喻無依無靠的人,尤其是失去父母的孩子。這種用法源于“蚊”與“母”的意象組合,暗含缺乏庇護的含義。

補充說明

需注意,現代動物學已證實蚊母鳥(夜鷹)不會吐蚊,其捕食蚊蟲的行為被古人誤解為“産蚊”。相關記載可見于《嶺表錄異》《唐國史補》等古籍。

如需進一步了解夜鷹的生物學特征,可參考動物學資料;成語用法則多見于傳統文學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憊喘操烈操矛入室唱理創導楚璧釣濑端正月惰慢笃藝反服肥溜溜非唯好問合德赫赫昏缪混滂胡桐律糊突桶賤簡繳公醮席解文精良筋骨人峻嶒開工空泛括結勞情料珠六蠻隆昌隆替龍子衣滿坐寂然墨策暖瓶盤桃配貳缥節僻縣酺醵傾弛齊牛球僮栖住忍抑容禮散意收案守耐水令松煙湯散拖鞋象郎蝦王西除東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