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蟁母鸟”。即夜鹰。昼伏夜出,捕食蚊虻。旧时以为此鸟吐蚊,故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蚊母鸟,形如青鷁,嘴大而长,于池塘捕鱼而食,每叫一声,则有蚊蚋飞出其口……亦呼为吐蚊鸟。”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江 东有蚊母鸟,亦谓之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子於丛苇间, 湖州 尤甚。” 明 宋濂 《逐鷏文》:“ 江 东有蟁母鸟,生池泽茹藘中……每鸣,吐蚊一二升。”
“蚊母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蚊母鸟是夜鹰的别称,属于夜鹰科鸟类,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其特点包括:
在成语中,蚊母鸟被用来比喻无依无靠的人,尤其是失去父母的孩子。这种用法源于“蚊”与“母”的意象组合,暗含缺乏庇护的含义。
需注意,现代动物学已证实蚊母鸟(夜鹰)不会吐蚊,其捕食蚊虫的行为被古人误解为“产蚊”。相关记载可见于《岭表录异》《唐国史补》等古籍。
如需进一步了解夜鹰的生物学特征,可参考动物学资料;成语用法则多见于传统文学语境。
《蚊母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蚊母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父母慈爱地照顾子女,像蚊子一样细致入微。
拆分部首和笔画:
《蚊母鸟》的拆分部首为虫(虫字旁),鸟和母分别是两个部首。
虫(5画)、鸟(5画)和母(6画)。
来源:
《蚊母鸟》这个成语首次出现在明代徐渭的《南山诗话》中,形容母亲具有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繁体:
繁体字为「蚊母鳥」。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母」字曾写作「母」,所以《蚊母鸟》古时候的写法是「蚊母鳥」。
例句:
1. 他的母爱如同蚊母鸟一样,无微不至。
2. 她对孩子的呵护细致入微,宛如蚊母鸟般。
组词:
蚊子、鸟语、鸟巢、母亲。
近义词:
蚊虫细声(形容极小声音的虫鸣)。
反义词:
冷漠无情、毫不关心。
白鹿纸柏实白直别具心肠兵府豳人场苗长属朝蜏铛鬲瞋恚充屈出炉银磁盘单数泛潮方枕飞弹攻城略地功勋构木桂膏骨子里海王宫汉拜函隐喉脣黄气俭腹教课诫命及时雨客舟老伙伴霖霖邻佑鲁论论请满期漫谈没查利抹邻暮鼓朝钟栖钓碁人器异阙竦曲证盛治信眉石蘂丝芯踏碓太平岛天地经纬提警同志哥晩夕缃梅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