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對已脫離隸屬關系的臣下,為舊君服喪。《禮記·檀弓下》:“ 穆公 問於 子思 曰:‘為舊君反服,古與?’ 子思 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禮記·雜記上》:“違諸侯,之大夫,不反服;違大夫,之諸侯,之反服。”
(2).指尊長為卑幼親屬服喪。
(3).脫戎裝而穿常服。《資治通鑒·晉安帝元興元年》:“﹝ 劉裕 ﹞曰:‘将軍以勁卒數萬,望風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情皆已去矣, 廣陵 豈可得至邪! 裕 當反服還 京口 耳。’” 胡三省 注:“反服,謂反初服也。《離騷》曰:‘退将脩吾初服。’此言釋戎服而服常服。”
“反服”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臣子為舊君服喪
指已脫離隸屬關系的臣下為曾經的君主服喪,源自《禮記》。例如《禮記·檀弓下》記載,穆公問子思“為舊君反服”的禮儀,子思回答這是古代進退以禮的體現。
尊長為卑幼親屬服喪
古代尊長(如父母、祖輩)為晚輩親屬服喪的特殊情況,屬于傳統禮制中的例外現象。
作為成語,“反服”由“反”(反抗)和“服”(服從)組合而成,表達對壓迫、不公的抗拒态度。例如:
在曆史文獻中,“反服”還指軍人脫下戰袍、換上常服的行為。例如《資治通鑒》提到劉裕“當反服還京口”,胡三省注解為“釋戎服而服常服”。
“反服”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其核心涉及古代禮制、成語寓意及曆史行為三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2)。
《反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對服從、順從或接受的态度和行為的反抗、抗拒。它代表了一個人或群體對于某種主張、制度或者命令的不同意或反對。
《反服》由“又”、“月”、“幾”、“冫”組成,其中“又”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手;“月”是上下結構的部首,表示肉、肌肉;“幾”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小桌子;“冫”是上下結構的部首,表示冷。
《反服》的總筆畫數為10畫,依次為“5、4、3、2、2、1、1、1、1、1”。
《反服》這個詞是現代漢語詞彙,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不服”一詞,意思相近但語義稍有不同。繁體字為「反復」。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反」的左半部分并非「又」而是「廠」字旁,表示山崖的形狀;「服」的上半部分是「宀」,表示房屋的意思。整個字形結構在演變過程中逐漸變化為現今的形态。
1. 他對于政府的不公正行為表示了強烈的《反服》之情。
2. 面對不合理的命令,我們要勇敢地予以《反服》。
3.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敢于《反服》、勇于抵抗的聲音。
組詞:反服從、反服從心理、自大自恃、逆來順受
近義詞:抗拒、反抗、違抗
反義詞:服從、順從、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