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水方面的法令法規。《漢書·兒寬傳》:“ 寬 表奏開 六輔渠 ,定水令以廣溉田。” 顔師古 注:“為用水之次具立法,令皆得其所也。”《新唐書·王起傳》:“濱 漢 塘堰聯屬,吏弗完治, 起 至部,先修復,與民約為水令,遂無兇年。”
“水令”是一個具有曆史含義的詞彙,主要與古代水利管理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水令指古代關于水資源使用的法令法規,用于規範農田灌溉、水利設施維護等公共事務。
漢代起源
最早見于《漢書·兒寬傳》,記載兒寬奏請開鑿六輔渠後,“定水令以廣溉田”,即通過立法明确用水次序,保障農田灌溉。
唐代應用
《新唐書·王起傳》提到,王起在治理漢水沿岸塘堰時,與百姓“約水令”,修複水利設施,避免災年。
部分網頁(如)提到“水令”形容極度悲傷、淚如泉湧的情景,但這一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詞語拆分或誤植有關,需謹慎參考。
核心含義:古代水利管理法規。
現代使用: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日常語境較少見。
建議結合《漢書》《新唐書》等原始史料進一步考證其具體實施細節。
《水令》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控制或限制水源的法律或命令。在古代社會,水是生命之源,社會對于水資源進行管理和保護的措施被稱為《水令》。
《水令》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共6畫。
《水令》一詞源自古代。在古代社會,水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保證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的發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規定,對水資源進行管理和分配,這就形成了《水令》。
《水令》的繁體字為「水令」。
古代《水令》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水」的字形可能有所差異,但整體意涵相同。
1. 國家出台了一項新的《水令》,以保護國家的水資源。
2. 新政府通過《水令》加強了對水源的管理和保護。
1. 水利:指涉及水資源的利用、開發和管理。
2. 水源:指供給人類使用的水的來源。
3. 水資源: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供人類利用的水。
4. 水庫:指人為修建的、用于儲存、調節和利用水的人工湖。
水權、水政、水法、水利法
水不留人、無水令、開放水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