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 裴松之 注引《华阳国志》:“于时正当雷震, 备 因谓 操 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后因以“闻雷”谓借他事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三国演义》第二一回:“勉从虎穴暂趋身,説破英雄惊杀6*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闻雷汉语 快速查询。
“闻雷”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各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借他事掩饰真实情感。
出处:源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的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典故。
背景:曹操试探刘备是否为英雄时,刘备因惊慌掉落筷子,恰逢雷声大作,便以“畏惧雷声”为借口掩饰内心波动。后以“闻雷”比喻借机隐藏真实意图或情感。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雷》中,“闻雷”指单纯的自然现象描述,如“正月才至,已听闻雷声”,表达对气候变化的观察。这类用法无特殊隐喻,仅为字面意义上的“听到雷声”。
部分资料(如)提到“闻雷”可指“危险关头才意识到危机”,但此说法未见于高权威文献,可能与《左传》典故混淆,需谨慎采用。
建议区分:
闻雷是指听到雷声或感受到雷的存在。它可以象征着力量、威力和威严,也可以引申为大而强烈的动力或影响。
闻雷的偏旁部首是门(ㄣ)。它由五个笔画组成。
闻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闻雷于南台”。意思是听到了南山泰山的雷声。引申为感受到了雷电的力量和威严。
闻雷的繁体字是聞雷。
古时候,闻雷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闻雷的古字形为閿閺。
1. 暴雨过后,我们听到了一声震耳欲聋的闻雷。
2. 他的演讲如同一道闻雷,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个人。
1. 闻雷暗度(暗度陈仓,暗地进行筹划)
2. 闻雷而动(听到某种威胁而有所行动)
3. 闻雷丧胆(遇到威胁时变得惊慌失措)
雷鸣、轰鸣
寂静、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