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筆的意思、珥筆的詳細解釋
珥筆的解釋
(1).古代史官、谏官上朝,常插筆冠側,以便記錄,謂之“珥筆”。《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安宅京室,執鞭珥筆。出從華蓋,入侍輦轂。” 李善 注:“珥筆,戴筆也。” 元 耶律楚材 《愛子金柱索詩》:“他時輔翊英雄主,珥筆 承明 策萬言。” 嚴複 《救亡決論》:“出宰百裡,入主曹司,珥筆登朝,公卿跬步。”
(2).指訴訟。 宋 黃庭堅 《江西道院賦》:“ 江西 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細民險而健,以終訟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筆之民。” 金 元好問 《高平道中望陵川》詩之一:“來時珥筆誇健訟,去日攀車餘淚痕。”
詞語分解
- 珥的解釋 珥 ě 用珠子或玉石做的耳環。 劍柄上端像兩耳的突出部分。 插戴:珥筆(古代史官、谏官入朝插筆于冠側,以便隨時記錄、寫作)。珥貂。 日、月兩旁的光暈:日珥。月珥。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網絡擴展解釋
“珥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古代官員的職責象征
指史官、谏官等朝臣上朝時,将筆插在冠帽側面,以便隨時記錄或進谏。這一動作稱為“珥筆”,象征其職責與文書工作相關。例如曹植《求通親親表》中“執鞭珥筆”,李善注“珥筆,戴筆也”。
-
代指訴訟或法律事務
宋代以後,“珥筆”衍生出“訴訟”之意,特指擅長撰寫訴狀、好打官司的行為。如黃庭堅《江西道院賦》提到江西民風“以終訟為能”,稱此類人為“珥筆之民”。
二、曆史出處與演變
- 起源:漢代起,侍從近臣“珥筆”以備記錄,後成為官員身份的象征。唐詩中亦用此典,如沈傳師詩句“含香珥筆皆眷舊”,代指近臣。
- 引申義:宋金時期,因訴訟文書的撰寫需用筆,“珥筆”逐漸與民間訴訟文化關聯,如元好問詩中“珥筆誇健訟”即反映此現象。
三、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珥筆”形容寫字工整流暢,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古籍或主流辭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需謹慎采用。
四、總結
“珥筆”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古代官員職責與訴訟文化,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注疏及宋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珥筆(ér bǐ)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珥(ér)和筆(bǐ)。珥是漢字的部首之一,表示與耳朵有關的事物。筆則是一種寫字或繪畫的工具。
根據部首和筆畫數量,珥的構造是由“王”和“丿”組成;筆的構造是由“竹”和“一”組成。
《珥筆》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明确,可能是由古代玉飾品中的耳墜和筆結合而成的。因為在古代,耳墜的形狀與現代的鋼筆較為相似。
在繁體字中,珥筆的寫法保持不變。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略有差異,珥的書寫順序為“丿王”,筆的書寫順序為“ヨノ一竹”。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而珥筆的古代寫法為“㧯筆”(㧯為“珥”的古代形式,筆為“筆”的古代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珥筆的例句:
1. 珥筆使用了古代傳統的毛筆字體。
2. 那位書法家用一把珥筆寫下了精美的字畫。
3. 孩子興奮地拿起珥筆,開始學寫漢字。
一些與珥筆相關的組詞有:耳環、耳飾、筆墨、書寫等。相似的詞彙有:鋼筆、毛筆、粉筆,而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