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s] 文章典籍,泛指書籍
(1).文字書籍。《<書>序》:“古者 伏犧氏 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也。” 陸德明 釋文:“文,文字也;籍,籍書。”
(2).文章典籍。泛指書籍。《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 唐 白行簡 《李娃傳》:“二歲而業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該覽。”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 王文正公 之父,見破舊文籍,必加整緝。” 清 陳維崧 《夜合花·為丁子硜催妝》詞:“今宵夜冷,勸郎文籍休攻。”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現在關于這類理論的文籍,譯本已有五六種。”
(3).文簿帳冊。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聚天下財物,雖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力以鈎考,而斷盜者輒發。”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趙伯美》:“求 盱江 公庫之文籍,則有目。”
“文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文籍主要指文字書籍或文章典籍的統稱,泛指各類書籍文獻。例如《後漢書》中“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即用“文籍”代指學問和書籍知識。
文字書籍的起源
源自《尚書序》記載伏羲氏“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也”,指文字記錄取代結繩記事,形成最早的書籍形态。
泛指一切典籍
唐宋文獻如白行簡《李娃傳》“海内文籍,莫不該覽”,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劄子》“雖有文籍”等,均将“文籍”擴展為經史子集等各類文獻的總稱。
古代特殊用法
宋代文獻中偶指官方賬簿或文書,如《齊東野語》提到“公庫之文籍”,此處特指賬冊類公文。
現代漢語中,“文籍”多保留泛指書籍的古典義,例如魯迅《奔流》編校後記提到“理論的文籍”,即學術著作的統稱。近義詞包括典籍、文獻、冊籍等。
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後漢書》《李娃傳》等古代用例,以及現代詞典釋義,可見“文籍”一詞承載着從文字載體到知識體系的文化内涵。
《文籍》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古代的書籍、文書。它指的是以文字記錄和保存知識、思想、經驗等内容的書籍。文籍承載了人類的智慧和文化,對于人類的文明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籍》這個詞的部首是“文”,它屬于漢字的基本部首之一。它由兩個筆畫組成,第一筆為橫撇,第二筆為豎折鈎。部首“文”表示與文學、文字相關的意思。
詞的另一個字部分是“籍”,它由九個筆畫組成。它的構成部分是“竹”和“耆”。部首“竹”表示與竹子有關,代表纖維素類的植物,象征書籍的材料。部首“耆”表示與年長有關,代表着在古代長壽、有智慧的群體。
《文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這部古代詞典。在古代,人們用竹子制作成簡簡,将文字記錄在上面,這被稱為文籍。
在繁體字中,文籍的寫法為「文藉」,藉字是指書籍、卷軸。
古代人們在書寫《文籍》時采用的是篆書體,這是一種古老的漢字書法形式,與現代漢字書寫存在差異。
1. 他們通過研讀古代的文籍,重新發現了那段曆史的意義。
2. 學習的第一步是積累大量的文籍。
文獻、文化、文明、文本、籍貫、籍質、圖書、書籍、報紙、刊物。
圖書、書籍、著作、文書、典籍。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