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s] 文章典籍,泛指书籍
(1).文字书籍。《<书>序》:“古者 伏牺氏 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也。” 陆德明 释文:“文,文字也;籍,籍书。”
(2).文章典籍。泛指书籍。《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王文正公 之父,见破旧文籍,必加整缉。” 清 陈维崧 《夜合花·为丁子硜催妆》词:“今宵夜冷,劝郎文籍休攻。”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现在关于这类理论的文籍,译本已有五六种。”
(3).文簿帐册。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力以钩考,而断盗者輒发。”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求 盱江 公库之文籍,则有目。”
“文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文籍主要指文字书籍或文章典籍的统称,泛指各类书籍文献。例如《后汉书》中“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即用“文籍”代指学问和书籍知识。
文字书籍的起源
源自《尚书序》记载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也”,指文字记录取代结绳记事,形成最早的书籍形态。
泛指一切典籍
唐宋文献如白行简《李娃传》“海内文籍,莫不该览”,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虽有文籍”等,均将“文籍”扩展为经史子集等各类文献的总称。
古代特殊用法
宋代文献中偶指官方账簿或文书,如《齐东野语》提到“公库之文籍”,此处特指账册类公文。
现代汉语中,“文籍”多保留泛指书籍的古典义,例如鲁迅《奔流》编校后记提到“理论的文籍”,即学术著作的统称。近义词包括典籍、文献、册籍等。
说明:以上解释综合了《后汉书》《李娃传》等古代用例,以及现代词典释义,可见“文籍”一词承载着从文字载体到知识体系的文化内涵。
《文籍》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古代的书籍、文书。它指的是以文字记录和保存知识、思想、经验等内容的书籍。文籍承载了人类的智慧和文化,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籍》这个词的部首是“文”,它属于汉字的基本部首之一。它由两个笔画组成,第一笔为横撇,第二笔为竖折钩。部首“文”表示与文学、文字相关的意思。
词的另一个字部分是“籍”,它由九个笔画组成。它的构成部分是“竹”和“耆”。部首“竹”表示与竹子有关,代表纤维素类的植物,象征书籍的材料。部首“耆”表示与年长有关,代表着在古代长寿、有智慧的群体。
《文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尔雅》这部古代词典。在古代,人们用竹子制作成简简,将文字记录在上面,这被称为文籍。
在繁体字中,文籍的写法为「文藉」,藉字是指书籍、卷轴。
古代人们在书写《文籍》时采用的是篆书体,这是一种古老的汉字书法形式,与现代汉字书写存在差异。
1. 他们通过研读古代的文籍,重新发现了那段历史的意义。
2. 学习的第一步是积累大量的文籍。
文献、文化、文明、文本、籍贯、籍质、图书、书籍、报纸、刊物。
图书、书籍、著作、文书、典籍。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