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翁仲的意思、翁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翁仲的解释

[stone image in front of a grave] 传说阮翁仲为秦代一丈三尺的巨人,秦始皇命他守边,匈奴人很怕他。他死后,秦始皇下令仿照其形状铸成铜人。后指铜像或石像,也专指墓前的石人

详细解释

传说 秦始皇 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 临洮 ,其长五丈,足迹六尺,仿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称为“翁仲”。见《淮南子·氾论训》 高诱 注。后遂称铜像或石像为“翁仲”。《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景初 元年十二月”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大发铜,铸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於司马门外。” 唐 柳宗元 《衡阳赠别梦得》诗:“ 伏波 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中。” 宋 陈师道 《送杜侍御纯陕西转运》诗:“向来此地几送迎,草间翁仲口不瘖。”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陵墓·武肃王墓》:“华表一对,石马石羊石虎俱全,石翁仲两对,石将军一对,享堂五楹。”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她并不变动她的深思的姿态,也一声儿不响,活像一尊无感情无知觉的墓前的翁仲。”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翁仲”一词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有两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综合解析:

一、陵墓石像的起源与定义

  1. 词源与传说
    翁仲最初指秦代猛将阮翁仲,据载他身长一丈三尺(约3米),勇猛善战,曾镇守临洮威慑匈奴。其死后,秦始皇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见像如见真人,不敢侵犯。

  2. 定义与演变
    秦汉后,“翁仲”逐渐成为陵墓前石像或铜像的专称,常见于帝王及贵族墓葬的神道两侧,象征守护与仪卫。早期多为铜制,称“金人”“铜狄”,后发展为石雕文武官员形象。

二、文化象征与衍生意义

  1. 象征内涵

    • 忠勇威武:源于阮翁仲镇守边疆的功绩,被视为抵御外敌的精神符号。
    • 尊贵权威:作为皇家陵墓的仪卫,体现等级制度与皇权象征。
    • 辟邪纳福:民间认为翁仲石像能驱邪避灾,汉代玉翁仲更成为随身佩戴的吉祥物。
  2. 历史轶事
    清代乾隆帝曾因翰林误将“翁仲”说成“仲翁”,将其降职,成为文化典故。

三、特殊用法辨析

部分词典提及“翁仲”指夫妻相互扶持的成语,但此义项未见于多数权威文献,可能与词源混淆相关,需谨慎考据。

“翁仲”的核心含义为陵墓守护石像,其背后融合了历史人物、军事防御、丧葬礼仪等多重文化维度,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与艺术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二

翁仲

翁仲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一个人年龄稍长、魁梧且有威严的男子。翁仲的拆分部首是“羽”和“人”,部首“羽”表示鸟类,表示高飞,部首“人”表示人类,表示人的形象。它的总笔画数为15,其中部首“羽”占3笔,部首“人”占8笔,剩下的4笔是构成字体的其他笔画。

翁仲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荀子·劝学》一书中。在古代,翁仲一词形容的是杰出的长者或有才德的年长人,他们常常被尊称为翁仲。

翁仲的繁体字是「翁仲」,与简体字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写法上略有差异。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着不同的变化。以翁仲为例,古代多采用象形的方式进行书写,用画线的方法表现出形象。写翁字时,将上面的羽毛画成鸟,下面的人形象比较简化。而仲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中,人的形象也比较简化,只是画一个小人的轮廓。

以下是翁仲一词的例句:

1. 他是个年过五旬的翁仲,但精神矍铄,仍然活力十足。

2. 老李是我们村里的翁仲,他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3. 这位翁仲为人正直,是我们的榜样。

翁仲的组词可以是翁仲之交、翁仲鸾停、翁仲鳩集等。

翁仲的近义词有贵人、长者、尊贤等,都用来形容年长、威严的人。

翁仲的反义词可以是少年、青年、小不点等,用来形容年幼或长得比较瘦小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