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當之無愧。《晉書·石苞傳論》:“若夫經為帝師, 鄭沖 於焉無愧;孝為德本, 王祥 所以當仁。” 唐玄宗 《送李邕之任滑台》詩:“課成應第一,良牧爾當仁。”
(2).謂勇為不辭。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羣公以道之存矣,思傳記德之書;下官以文在茲手,願展當仁之筆。” 宋 王禹偁 《拟拜屈突通為兵部尚書制》:“我之所重,汝則當仁。”
(3).指勇為不辭的人。 金 元好問 《興國院改律為禅請住持疏》:“誰其作古,自有當仁。”參見“ 當仁不讓 ”。
“當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當之無愧
指在特定情境下,某人的能力或貢獻完全配得上某種榮譽或責任。例如《晉書·石苞傳論》提到“王祥所以當仁”,強調其德行足以匹配贊譽。
勇為不辭
表示面對應盡之責或正義之事,主動承擔而不推脫。如唐代王勃的碑文中提到“願展當仁之筆”,即主動執筆記錄善行。
指代主動擔責的人
可引申為勇于行動的人,如金代元好問的疏文中“自有當仁”,即指代勇于承擔者。
該詞常與“不讓”連用為成語“當仁不讓”,出自《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強調面對仁義之事無需謙讓。
總結來說,“當仁”既強調能力與榮譽的匹配性,也包含主動擔當的積極态度,是兼具評價與激勵性質的詞彙。
《當仁》是一個成語詞組,意思是指做為有義務或責任所應該做的事情。
段落二:拆分部首和筆畫《當仁》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一部分是“人”字旁邊的“亻”,表示與人相關;另一部分是“雙日”字,表示日子的具體時間。
拆分開來,《當仁》的筆畫數為六,其中“亻”的筆畫數為二,而“雙日”的筆畫數為四。
段落三:來源《當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漢典》一書中。在這本古代漢字詞典中,它被解釋為:“要盡心盡力做本分的事情。”
段落四:繁體在繁體漢字中,詞語《當仁》的寫法有一些變化,第一個字“當”字的上部多了一個“灬”字,而“仁”字的右上角則加了一個“尒”字。
段落五: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詞語《當仁》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并不是本文的重點和相關内容。
段落六:例句以下是一些使用《當仁》這個詞的例句:
1. 他毫不猶豫地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領導的責任。
2. 當我們選擇這個職業的時候,就應該追求“當仁”之心。
段落七: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當仁》這個詞可以構成其他詞語,例如:
1. 當仁不讓:形容毫不猶豫地承擔責任或讓出地位。
2. 當仁不得:指對某事情毫不猶豫地應該負責任。
它的近義詞包括:應盡之責、應盡責任。
它的反義詞可以是:推诿不義、逃避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