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計偕的意思、計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計偕的解釋

《史記·儒林列傳序》:“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司馬貞 索隱:“計,計吏也。偕,俱也。謂令與計吏俱詣太常也。”後遂用“計偕”稱舉人赴京會試。 唐 柳宗元 《宜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 開元 中,舉 汝州 進士,計偕百數,公為之冠。禮部侍郎 韋陟 異而目之,一舉上第。” 元 餘阙 《李克複總管赴贛州詩序》:“ 元統 初,餘忝論薦,計偕如京師。” 清 方苞 《楊千木墓志銘》:“餘以 戴名世 《南山集》牽連,始識君於刑部獄中。君, 名世 友也,以計偕抵京,會獄起,即止不去。”參閱 唐 顔師古 《匡謬正俗·計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計偕”是一個源自漢代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源與早期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儒林列傳序》,指漢代地方官員選拔人才時,将符合條件者與負責統計的“計吏”一同送往京城太常處學習或考核。這裡的“計”指計吏(負責財政統計的官員),“偕”意為同行,即士人與官吏結伴赴京。

  2. 後世引申用法
    唐代以後,“計偕”逐漸代指舉人赴京參加會試。例如柳宗元在《宜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中記載“開元中,舉汝州進士,計偕百數”,即描述舉人集體進京應試的場景。這種用法延續至明清,如清代方苞的文章中仍有相關表述。

  3. 制度背景
    漢代實行“上計制度”,地方每年派計吏向中央彙報戶籍、賦稅等情況,而優秀人才借此機會被推薦入京,形成“與計偕”的選拔機制。後世科舉制度中,舉人進京會試的流程與此類似,故沿用該詞。

  4. 文獻例證

    • 《漢書·武帝紀》提到“令與計偕”,要求地方為被薦者提供沿途食宿。
    • 元代餘阙《李克複總管赴贛州詩序》中“計偕如京師”,明确指向科舉赴考。

總結來看,“計偕”從漢代人才推薦制度術語,演變為科舉時代舉人赴京應試的雅稱,反映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計偕》的意思

《計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合作、共同出行。指伴隨着進行計劃、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計偕》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人”。其中,“言”部表示與語言相關,“人”部表示與人有關。

根據筆畫數計算,《計偕》總共有12畫。

來源

《計偕》最早出現在《漢書·鄭子産傳》中,描述了鄭子産與劉邦合作攻打背叛者的故事。從此以後,“計偕”逐漸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繁體字

《計偕》的繁體字為「計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計偕》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計偕》的“偕”字不同于現代寫法,書寫中包含有額外的“土”部。

例句

他們計偕合作,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組詞

共計偕行、計偕而行、計偕群公、計偕同行

近義詞

協力、合作、共同努力

反義詞

分離、分道揚镳、各行其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