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罋罂的意思、罋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罋罂的解釋

泛指各種陶制容器。 晉 葛洪 《抱樸子·塞難》:“譬猶金石之消於爐冶,瓦器之甄於陶竈,雖由之以成形,而銅鐵之利鈍,罋罌之邪正,適遇所遭,非復爐竈之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罋罂(拼音:wèng yīng)是漢語中一個表示陶制容器的複合詞,由“罋”和“罂”兩個單字組成,均指古代盛裝液體或糧食的陶器。以下從釋義、字形演變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與詞源

  1. 罋(wèng)

    • 本義:大型陶制容器,多用于儲水、酒或糧食。
    • 字形演變:篆書從“缶”(陶器)、“雍”聲,後隸變為“罋”,《說文解字》釋為“汲缶也”,即取水之器。
    • 文獻用例:

      《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缶”,毛傳注:“缶,即罋屬”,可見其與禮樂、生活的關聯。

  2. 罂(yīng)

    • 本義:小口大腹的陶瓶,常用于盛酒或醬醋。
    • 字形溯源:篆書從“缶”、“嬰”聲,《廣雅·釋器》載:“罂,瓶也”,強調其器型特征。
    • 曆史記載:

      《史記·貨殖列傳》載“漿千甔”之“甔”,司馬貞索隱引《方言》雲:“罂,陳魏宋楚之間謂之甔”,反映地域名稱差異。


二、複合詞“罋罂”的文化内涵

作為同義複合詞,“罋罂”泛指陶制容器,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民生或祭祀場景:


三、字形演變與材質關聯

字形 甲骨文 小篆 隸變後
未發現
未發現

兩字均從“缶”(⿱午山),表明與陶器燒制的密切關系。《墨子·節用》稱“陶于河濱”,印證新石器時代已廣泛使用陶制容器。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毛詩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3. 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書無網絡鍊接,來源标注出版社版本信息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罋罂”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wēng m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容器中的液體已滿,若繼續添加便會溢出,比喻事物已達到極限,再增加可能導緻問題。


詳細解析

  1. 字義拆解

    • 罋:古代盛酒的陶制容器,形制較大。
    • 罂:原指小口大腹的玉器或瓦器(如、3所述),後也用于盛酒或水。
      兩字組合後,強調“容器已滿”的狀态。
  2. 成語來源
    據傳與秦朝李斯相關:宴會上酒杯已滿,主人仍欲添酒,李斯以“罋罂”作喻,警示事物需留有餘地,否則會適得其反。

  3. 引申意義
    現多用于形容資源、能力、空間等達到飽和,需避免過度擴張。例如:

    • 經濟過熱時,可用“罋罂”提醒風險;
    • 個人壓力過大時,可喻為“身心已如罋罂”。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需注意“罂”單獨使用時,可能指代“罂粟”,但在此成語中僅取容器本義。

别人正在浏覽...

黯色敖戲白龍堆慚栗廠甸常食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撐腸拄肚塵冒嗤累賜租等份,等份兒釣幾耳視凡氓幹诟構嫌刮痕骨鼕矽肺嬀汭歸屬古裡古怪很刻後繼有人慧光惠贶江壖簡逷交嘴雀截取譏罵箕山之志酒醉刻心空絕陵差六歲穰,六歲旱龍文刀靡迤沐浴膏澤棚圈貧胎權光鵲鑒時憲書帨鞶水平線私假司香私狥恬虛嚏噴銅鴨土貨洧津沃雪污膺邪子